子宫切除术后需从生命体征、伤口、疼痛、休息活动、饮食、导尿管、会阴、心理及并发症预防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观察伤口、评估疼痛并采取相应止痛措施、合理安排休息活动、进行饮食护理、做好导尿管和会阴护理、关注心理并预防肺部感染、便秘等并发症。
一、术后监测与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一般每小时监测1次,平稳后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因为子宫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体温波动,若体温持续升高需警惕感染等情况;而脉搏、呼吸、血压的异常变化也可能提示术后出现了如出血、休克等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略有不同,例如老年人基础代谢率较低,体温可能相对偏低,需注意结合个体情况判断。
2.伤口情况观察:观察腹部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若伤口出现异常,可能提示伤口感染等问题。对于有肥胖、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伤口愈合可能相对困难,更要加强观察。
二、疼痛护理
1.评估疼痛程度: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法(NRS)等,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根据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例如年轻女性可能对疼痛的感知相对敏感一些。
2.非药物止痛方法:可以采用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沟通、分散注意力等方式缓解疼痛,如听音乐、聊天等。对于术后早期的患者,还可以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以减轻腹部切口的张力,缓解疼痛。
三、休息与活动
1.休息:术后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一般建议卧床休息2-3天,但要注意经常更换体位,防止压疮等并发症。休息环境要安静、舒适,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休息时更要注意避免受凉,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2.活动:术后早期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四肢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术后6-8小时可在床上做翻身动作,术后第1天可坐起,术后第2-3天可在床边适当活动。随着身体恢复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对于有肥胖、长期卧床病史等情况的患者,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循序渐进,防止发生意外。
四、饮食护理
1.术后早期饮食:术后6小时内一般禁食禁水,6小时后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少量温开水,若无不适可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要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产气食物,如豆类等。
2.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术后1-2天可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等,然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正常饮食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身体恢复。蛋白质可以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通过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来补充。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饮食要注意控制糖分摄入;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注意低盐饮食。
五、导尿管护理
1.保持尿管通畅:妥善固定导尿管,防止扭曲、受压,保证尿液引流通畅。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质,若发现尿液颜色异常(如血尿加重、尿液浑浊等)或尿量明显减少,要及时告知医生。
2.预防尿路感染:定期更换尿袋,一般每周更换1-2次,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鼓励患者多饮水,一般每天饮水量在2000ml以上,以达到自然冲洗尿道的目的,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更换尿管时要更加注意无菌操作。
六、会阴护理
1.清洁会阴:术后要保持会阴清洁,每天用碘伏等消毒液进行会阴擦洗2次,防止会阴伤口感染。擦洗时要注意由前向后,即从尿道口向肛门方向擦洗,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尿道等部位。
2.观察会阴伤口情况:观察会阴伤口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情况,若有异常及时处理。对于有会阴部手术史或合并阴道炎等病史的患者,会阴护理要更加严格。
七、心理护理
1.关注患者情绪: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子宫切除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形象、性功能等方面产生影响。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例如,向患者解释子宫切除后对身体其他功能的影响较小,消除患者的顾虑。对于年轻女性患者,更要注重心理疏导,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和术后的身体变化。
八、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并拍背1-2分钟,以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更要加强肺部护理。
2.预防便秘:术后患者由于卧床休息、伤口疼痛等原因容易发生便秘。要鼓励患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适量饮水。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但要避免患者用力排便,防止增加腹压影响伤口愈合。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肠道蠕动功能相对较弱,预防便秘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