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是胃溃疡严重并发症,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暴饮暴食、创伤、肿瘤等;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休克,有腹膜刺激征;诊断靠立位腹部X线平片、腹部CT、胃镜;治疗分非手术(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和手术(单纯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等);预后及时治多可愈,不及时会有严重并发症;预防要积极治基础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定期体检。
一、常见病因
1.消化性溃疡:
长期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Hp感染会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的消化作用增强,进而形成溃疡。若溃疡不断加深,穿透肌层、浆膜层,就可能引发胃穿孔。例如,有研究表明,约90%-95%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与Hp感染相关。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也是常见病因。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削弱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容易诱发溃疡并可能导致穿孔。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因服用此类药物而增加胃穿孔风险,比如一些患有类风湿关节炎需要长期服用NSAIDs的患者,胃穿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其他因素: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使胃内压力突然增高,可能导致胃壁薄弱处发生穿孔。例如,一些人在聚餐时过度进食后出现胃穿孔的情况。
创伤:腹部受到严重的外伤,如车祸撞击等,可能直接导致胃穿孔,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肿瘤:胃内的肿瘤组织生长过快,血供不足,可能发生坏死、破溃,进而引起胃穿孔。多见于有胃部肿瘤病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突发剧烈腹痛:疼痛往往始于上腹部,呈刀割样或烧灼样持续性剧痛,很快可蔓延至全腹部。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患者常难以忍受。例如,患者会突然感觉上腹部像被刀割了一样疼,然后疼痛迅速扩散到整个腹部。
恶心、呕吐:多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休克表现:病情严重时,如穿孔面积大、腹腔内渗出多,患者可出现休克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这是因为大量的酸性胃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化学性腹膜炎,同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所致。
2.体征
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典型的腹膜刺激征,全腹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即按压腹部后突然松手时疼痛加剧)和腹肌紧张,像木板一样硬,称为“板状腹”。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体征表现相似,但儿童可能因表述不清,体征观察更需细致。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立位腹部X线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这是胃穿孔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因为胃内气体漏到腹腔,积聚在膈下,在立位时可通过X线发现。
腹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腹腔内的情况,有助于判断穿孔的部位、腹腔内渗出的多少等。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胃穿孔或合并其他复杂情况的患者,CT检查更有价值。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时,CT能更全面评估病情。
2.胃镜检查:如果患者情况允许,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胃内的溃疡病灶以及穿孔的情况,明确病因。但对于病情危重、处于休克状态的患者,一般不进行胃镜检查。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症状较轻、穿孔小、腹腔内渗出少的患者。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抽出胃内积液,减少胃内容物继续漏入腹腔;应用抗生素抗感染,预防和控制腹腔感染;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例如,对于一些病情较轻的年轻患者,在严格评估后可尝试非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对于穿孔较大、腹腔污染严重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单纯穿孔修补术和胃大部切除术等。单纯穿孔修补术是将穿孔处缝合,适用于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复杂手术的患者;胃大部切除术适用于胃溃疡患者,在修补穿孔的同时切除病变的胃组织,可减少溃疡复发的可能。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手术方式的选择更要谨慎权衡。
五、预后及预防
1.预后
胃穿孔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多数可以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例如,延误治疗的患者,腹腔感染加重,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2.预防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对于Hp感染的患者,应规范进行抗Hp治疗,常用的方案有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和铋剂的四联疗法等。对于需要长期服用NSAIDs的患者,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铋剂、铝碳酸镁等,以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辛辣、过酸、过甜的食物等。
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定期复查胃镜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溃疡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胃穿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