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确诊需结合影像学(腹部超声、多层螺旋CT、MRI及MRCP等)、实验室(血清肿瘤标志物等)、病理学(ERCP、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等)检查,不同检查有各自原理、优势及受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情况,需综合各检查结果判断。
一、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原理与优势:利用超声波对胰腺进行成像,可初步观察胰腺形态、大小及有无占位等情况,操作简便、价格相对较低且无辐射,对于肥胖患者或胃肠气体较多影响CT检查的情况,超声可能是初步筛查的手段之一。例如,超声可发现胰腺实质内的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肿块,但对于小的胰腺癌或胰腺深部的病变可能显示不清。
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一般来说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进行超声检查,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胰腺较小且解剖结构相对复杂,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可能受一定影响;女性患者若处于妊娠期则需谨慎选择超声检查的时机和方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风险。
2.多层螺旋CT
原理与优势: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扫描,能清晰显示胰腺的解剖结构、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增强扫描时,胰腺癌通常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强化相对低于正常胰腺组织的强化特点。它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发现直径较小的胰腺癌病灶,对于评估肿瘤能否手术切除具有重要价值。例如,能准确判断肿瘤是否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等重要血管。
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儿童患者进行CT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CT有一定辐射,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女性患者若处于哺乳期,在接受含碘造影剂的CT检查后,需暂停哺乳一段时间,以减少造影剂对婴儿的潜在影响。
3.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原理与优势: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无需造影剂即可多平面成像。MRCP可清晰显示胰胆管系统,对于判断胰胆管梗阻的部位和原因有重要意义。胰腺癌在MRI上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稍高信号的肿块,增强扫描特点与CT类似。对于CT造影剂过敏的患者,MRI是较好的替代检查方法,尤其适用于胰腺囊性病变与实性肿瘤的鉴别等情况。
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儿童患者进行MRI检查相对安全,无辐射影响;女性患者若装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则不能进行MRI检查,同时妊娠早期女性需谨慎评估MRI检查的必要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清肿瘤标志物
CA19-9:是胰腺癌较为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高,胰腺炎、胆道梗阻等良性疾病也可导致CA19-9升高。在胰腺癌患者中,CA19-9水平常明显升高,尤其是在进展期胰腺癌中,可作为辅助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例如,约70%-80%的胰腺癌患者CA19-9升高,但对于CA19-9阴性的胰腺癌患者,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CA242、CA50等:CA242、CA50等肿瘤标志物也可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升高,可作为CA19-9的补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胰腺癌诊断的准确性,但单独依靠这些标志物不能确诊胰腺癌。
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一般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有一定生理性差异,但对于临床诊断的影响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导致某些标志物基础值偏高,需注意与疾病状态下的升高相鉴别;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某些标志物可能出现波动,要综合考虑。
三、病理学检查
1.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原理与优势:通过内镜经十二指肠乳头插入导管,注入造影剂显示胰胆管系统,同时可获取胰液进行细胞学检查,或对胰腺病变部位进行活检,获取组织病理学诊断依据。对于怀疑胰腺癌且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ERCP活检是获取病理学证据的重要手段之一,还可同时进行内镜下治疗,如放置胆道支架缓解黄疸等。
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儿童患者一般不采用ERCP检查,因为其胃肠道等解剖结构与成人不同,操作风险较高;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进行ERCP检查需谨慎,操作前需充分评估风险,如可能增加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2.超声内镜(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
原理与优势:超声内镜可直接观察胰腺病变,同时通过其前端的细针穿刺病变部位,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其诊断胰腺癌的准确性较高,尤其是对胰腺深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更大。EUS-FNA可以在实时超声引导下进行,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儿童患者由于胰腺较小,EUS-FNA操作难度大且风险较高,一般不采用;女性患者在进行EUS-FNA时,需注意与月经周期、妊娠等情况的关系,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避免因体位等因素导致不适。
总之,胰腺癌的确诊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综合判断,不同的检查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情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