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常用阿替普酶,18-80岁发病4.5小时内符合条件者适用,有禁忌证)和血管内治疗(动脉溶栓6小时内、机械取栓6-24小时内大血管闭塞符合条件者适用,特殊人群需评估);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有内科保守治疗(绝对卧床、监测生命体征、降颅压、调控血压,老年患者需注意相关方面)和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出血量较大等有脑疝趋势者,微创手术如钻孔引流术适用于部分患者,特殊人群选术式需综合考量);康复治疗早期缺血性脑卒中48小时后、出血性脑卒中1-2周后开始,包括良肢位摆放等,后期有肢体、语言、认知等功能训练,特殊人群康复有相应注意要点,总体是通过多方面治疗与康复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一)静脉溶栓
1.药物及机制:常用药物为阿替普酶,其可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原,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发病4.5小时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能显著降低患者残疾程度,改善预后,约1/3的患者可基本恢复正常功能。
2.适用人群及禁忌:适合年龄一般在18-80岁之间,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脑CT等检查排除颅内出血且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患者。禁忌证包括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史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需评估其全身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妊娠患者则需权衡溶栓获益与出血风险。
(二)血管内治疗
1.动脉溶栓: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向血栓部位注入溶栓药物,相比静脉溶栓,可更直接作用于血栓,但要求发病时间更早,一般在6小时内,能更精准开通血管,尤其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效果更好,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其能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
2.机械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6-24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进行机械取栓治疗。通过导管、取栓装置等器械直接取出血栓,使血管再通。大型临床试验显示,机械取栓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改善预后,尤其是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效果显著。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其血管状况、全身情况等,谨慎选择。
二、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一)内科保守治疗
1.一般处理:包括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对于有脑水肿的患者,需降低颅内压,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通过渗透性脱水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多项研究表明,规范的内科保守治疗能稳定患者的病情,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对于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为其机体调节功能相对较差,同时要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2.调控血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需谨慎,一般当收缩压大于20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需积极降压治疗,可选用拉贝洛尔等降压药物。但降压幅度不宜过大,以免脑灌注不足。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根据其基础血压情况合理调控,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加重病情。
(二)手术治疗
1.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大脑半球出血量较大(如幕上出血量大于30-40ml,幕下出血量大于10ml)、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甚至脑疝形成趋势的患者。通过手术直接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权衡手术获益与风险。
2.微创手术:如钻孔引流术,适用于部分适合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尤其对于一些深部出血或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通过较小的创伤清除部分血肿,降低颅内压。特殊人群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综合考虑其个体情况。
三、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
1.康复介入时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48小时即可开始康复介入,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在病情稳定1-2周后开始康复。早期康复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早期康复能预防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肌肉萎缩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研究表明早期康复可使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速度加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针对特殊人群:对于老年患者,早期康复需注意运动强度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可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康复训练的方式和强度;对于女性患者,要关注其心理状态,早期康复过程中给予心理支持,因为女性在脑卒中后可能更容易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康复。
(二)后期康复
1.功能训练: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对于存在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平衡训练等;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如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通过后期康复,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更多的患者能够回归家庭和社会。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后期康复中要注重生活能力的训练,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居家生活,女性患者在后期康复中可结合其兴趣爱好等进行个性化康复训练,增加康复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