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咳嗽由支气管相关病变引起,有多种表现,常见病因包括感染因素(病毒、细菌感染)和非感染因素(过敏、理化因素),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实验室、影像学),治疗原则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避免诱因、对症支持(休息饮食、呼吸训练),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支气管咳嗽的定义与表现
支气管咳嗽是指由支气管相关病变引起的咳嗽症状。其表现多样,可为刺激性干咳,也可能伴有咳痰,痰液的性状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感染性因素导致的可能为脓性痰等。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可能因不会准确表达,表现为频繁咳嗽影响日常活动、睡眠等;成年人则可较清晰描述咳嗽的特点,如咳嗽的频率、程度等。
二、常见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支气管,可引发炎症反应,刺激支气管黏膜导致咳嗽。例如流感病毒感染时,除了咳嗽,常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后支气管咳嗽的发生率较高,且病情可能发展较快。
细菌感染:像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支气管,会引起支气管的炎症,导致咳嗽。成年人若长期吸烟、有基础疾病等,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支气管咳嗽,且感染后咳嗽症状可能持续时间较长,痰液多为脓性。
2.非感染因素
过敏因素: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可引起支气管的过敏反应,出现咳嗽症状。过敏体质的人群,在特定季节接触花粉时,支气管咳嗽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能伴有打喷嚏、流涕等过敏相关症状。
理化因素: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如烟雾、化学废气等,或吸入冷空气,可刺激支气管黏膜,引发咳嗽。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刺激支气管,容易出现支气管咳嗽;在寒冷季节,老年人若不注意保暖,吸入冷空气后也较易出现支气管咳嗽。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咳嗽起始时间、咳嗽的性质(干咳或咳痰)、咳痰的性状、有无伴随症状(如发热、胸痛、呼吸困难等)、既往病史(是否有呼吸道疾病史、过敏史等)、职业接触史(是否长期接触刺激性物质等)以及家族史等。例如,若患者有过敏史,且咳嗽在接触特定过敏原后发作,需考虑过敏因素导致支气管咳嗽的可能。
2.体格检查
进行胸部听诊,了解肺部呼吸音情况,是否有啰音等异常。支气管咳嗽患者胸部听诊可能闻及干啰音或伴有少量湿啰音,不同病因导致的啰音特点可能不同,如感染性因素可能湿啰音相对明显。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C-反应蛋白(CRP)在感染时也会升高。过敏原检测对于过敏相关的支气管咳嗽有重要意义,可通过血液检测或皮肤点刺试验等方法检测患者是否对特定过敏原过敏。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帮助了解支气管及肺部的形态结构,有无炎症、占位等病变。如支气管炎症时,X线可能显示肺纹理增粗等表现;CT检查对于一些细微的病变显示更清晰,有助于明确病因。
四、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优先考虑)
1.避免诱因
对于过敏因素导致的支气管咳嗽,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明确对尘螨过敏,患者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使用防螨寝具等;对于理化因素导致的,如吸烟患者应戒烟,避免接触烟雾等刺激性气体,寒冷季节注意保暖,避免吸入冷空气。
2.对症支持
休息与饮食: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饮食上应清淡,多饮水,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有利于痰液排出。儿童患者更需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抵抗力的恢复;老年人则要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呼吸训练:适用于各年龄段患者,通过深呼吸、有效咳嗽等呼吸训练方法,帮助排出呼吸道分泌物,缓解咳嗽症状。儿童进行呼吸训练时,需在家长或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正确进行,逐步掌握方法;老年人进行呼吸训练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支气管咳嗽时,要特别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如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在非药物干预方面,要保证儿童的居住环境舒适,避免接触易过敏物质等。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适合儿童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上述的呼吸训练等,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老年人
老年人支气管咳嗽时,由于其机体功能衰退,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要注意保暖,避免因寒冷刺激加重咳嗽。在饮食上要注重易消化、营养丰富,以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时要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如呼吸训练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避免因训练不当引发其他不适。
3.孕妇
孕妇出现支气管咳嗽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非药物干预是主要的缓解方式,要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休息和饮食的调整也很重要,保证孕妇自身和胎儿的健康,如多饮水、保证充足休息等。若咳嗽症状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