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切除术后为什么会出血

来源:民福康

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分为早期和迟发性及与患者个体因素相关。早期出血与手术操作相关因素如电凝止血不完善、息肉残留有关;迟发性出血与感染致创面感染、溃疡形成及愈合不良有关;患者个体因素中高血压使创面血管压力增加易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者术后止血难易出血。

一、术后早期出血

(一)手术操作相关因素

1.电凝止血不完善

在大肠息肉切除过程中,使用电凝设备时,如果电凝功率设置不当或操作不精准,可能导致息肉基底部的血管未能完全凝固闭合。例如,对于较大的息肉,若电凝时间不足或功率不够,术后血管可能重新开放出血。从组织学角度看,电凝止血的原理是通过高温使血管内蛋白质凝固,形成血栓封闭血管,如果操作不规范,这种血栓形成不充分或不稳定,就容易引发出血。不同大小和类型的息肉对电凝的要求不同,比如直径大于2cm的息肉,电凝止血的难度相对更大,发生早期出血的风险可能更高。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息肉(如幼年性息肉)相对较小且多为良性,电凝操作相对简单,但如果是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血管硬化等基础疾病,血管弹性差,电凝后血管收缩能力弱,也容易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2.息肉残留

若息肉切除不完整,残留的息肉组织可能在术后发生坏死、脱落,从而引起出血。例如,部分有蒂息肉在切除时,蒂部处理不当,残留了部分息肉组织,随着时间推移,残留组织的血供变化可能导致出血。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的患者,其身体的修复能力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残留息肉组织的愈合和修复过程可能延缓,增加出血的可能性;而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即使息肉切除完整,也可能因为凝血功能受影响,残留息肉组织的出血风险也会升高。

二、术后迟发性出血

(一)感染因素

1.创面感染

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创面如果发生感染,炎症会刺激血管,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出血。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创面后,会释放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等,这些介质可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改变。例如,术后患者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或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等情况,容易发生创面感染。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创面感染,从而增加迟发性出血的风险;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创面感染的概率也较高。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创面感染的风险进一步增大,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不利于创面愈合,容易引发出血。

(二)溃疡形成及愈合不良

1.溃疡形成

息肉切除后,创面形成溃疡,溃疡底部的血管可能受到侵蚀而出血。息肉切除创面类似于一个人工造成的损伤,正常情况下会通过机体的修复机制逐渐愈合,但如果修复过程受阻,就可能形成溃疡。例如,患者如果同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情况(虽然与大肠息肉切除直接关系不大,但全身因素可能影响肠道局部),或者自身存在胶原蛋白代谢异常等情况,都可能影响创面的正常修复,导致溃疡形成。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长期饮酒的患者,酒精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创面的修复,使溃疡形成的风险增加,进而增加出血的可能性;长期精神紧张的患者,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修复功能,也容易导致溃疡形成和出血。

2.愈合不良

创面愈合过程中,如果成纤维细胞增生不足或胶原蛋白合成异常,会导致创面愈合不良,血管容易暴露而出血。比如,营养不良的患者,由于缺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成纤维细胞的合成和功能会受到影响,影响创面的愈合。不同年龄的患者中,儿童如果存在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影响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创面愈合;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营养吸收和合成能力下降,也容易出现愈合不良的情况,从而增加出血风险。有慢性疾病病史(如慢性肾病等)的患者,其整体营养状态和代谢情况可能较差,进一步影响创面的愈合,增加术后出血的可能性。

三、患者个体因素相关出血

(一)基础疾病影响

1.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波动较大时,容易导致息肉切除创面的血管压力增加,从而引起出血。因为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升高,息肉切除后的创面血管在血压波动时,更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对于高血压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密切监测血压,术后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非常重要。例如,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已经下降,血压波动对血管的影响更为明显,更易引发出血。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可能已经存在血管的病理改变,如动脉硬化等,这进一步增加了术后出血的风险。

2.凝血功能障碍

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的患者,术后止血困难,容易发生出血。凝血功能障碍会使血液凝固时间延长,息肉切除后的创面无法及时形成有效的血栓来封闭血管,从而导致持续出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如果患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在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风险极高;成年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评估息肉切除的风险和收益,因为抗凝药物的使用会显著增加出血概率。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其凝血功能紊乱的状态较为复杂,术后出血的管理也更为困难。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主要是指患者大肠黏膜上长出的赘生物,好发于结直肠部位。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肠息肉会变成大肠癌吗
朱希山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甲
大肠息肉是不是会变成大肠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大肠息肉的种类很多,根据病理学特点可以分为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如果检查显示属于炎症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在息肉体积比较小的情况下,及时通过手术切除,或给予抗炎治疗,一般不会变成大肠癌。但是,如果检查显示属于腺瘤性息肉,特别是在息
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严苏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大肠息肉并非一定要切除,是否需要切除,与息肉大小、数目等因素有关。 如果大肠息肉单发,且体积较小,一般无需手术切除,定期随访复查,监测病情进展即可。如果大肠息肉的数目比较多,且体积较大,则建议手术切除,以免引起肠梗阻、肠套叠等并发症,甚至增加癌变的风险。 患者需要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做体格检查、实验
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严苏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大肠息肉的早期症状通常包括便秘、大便带血、腹部疼痛等。 1、便秘 如果大肠息肉体积较大,可能会堵塞肠道,造成大便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出现便秘的现象。 2、大便带血 如果大肠息肉患者未尽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容易造成息肉表面黏膜破损,引起小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可随着大便同时排出体外,从而导致大便带血。 3
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严苏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大肠息肉是否一定要切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 若患者大肠息肉属于良性的疾病,息肉的体积相对较小,且不伴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出现,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如果患者大肠部位的息肉组织体积较大,压迫到周围的组织,导致患者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剧烈腹痛等异常表现,一般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
肠息肉需不需要切除
严苏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大肠息肉是否要切除,需要根据息肉大小、性质及是否出现临床症状进行判断。 若患者大肠息肉为良性,且息肉体积较小,并未出现临床症状,则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但是如果息肉较大,已经出现肠道出血、腹泻等症状,或为恶性,则应及时进行手术切除息肉。 除此之外,大肠息肉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有
肠息肉的特点
严苏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大肠息肉的特点包括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等。 1、排便习惯改变 大肠息肉可能会影响排便习惯,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便秘,感觉到排便不顺畅,或者需要用力才能排出大便。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或者排便频率异常增加的现象。 2、腹痛 较大的大肠息肉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或腹部不适,这种疼痛可能是胀痛、绞
绒毛管状腺瘤是什么意思
王红娟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绒毛管状腺瘤属于大肠息肉的一种。 绒毛管状腺瘤可能是遗传和生活习惯共同作用引起的肠腔息肉状病变。早期绒毛管状腺瘤分布不多,且生长缓慢,不会影响肠道活动,通常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出血、腹部绞痛等症状。但是如果绒毛管状腺瘤长期未接受治疗,容易发生癌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肠息肉是什么病严重吗
王红娟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肠息肉是通常是指肠道黏膜表面出现异常凸起的病变,较小肠息肉通常不严重,较大肠息肉通常比较严重。 肠息肉多是由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等原因引起,较小的良性肠息肉患者可无明显不良症状,多数可在肠镜检查中可出现。但对于体积较大、发展迅速的肠息肉,患者可出现明显排便习惯改变、排便异常现象、腹痛腹胀等症状,通常
肠息肉常见临床症状
林森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大肠息肉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便血等。 1、排便习惯改变 大肠息肉的体积增大后容易导致患者的排便习惯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持续一周以上的便秘或者腹泻。 2、大便性状改变 大肠息肉的患者还会引起大便性状异常,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大便呈稀烂状等。 3、便血 部分大肠息肉还会引起便血
肠息肉不治疗会怎样
林森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大肠息肉不治疗可能会引起便血、贫血、腹部疼痛等情况出现,具体分析如下: 1、便血 如果大肠息肉患者选择不治疗,息肉体积会逐渐增大,易造成其表面血管破裂,引起血液渗入粪便中,出现便血。 2、贫血 由于大肠息肉引起便血后未积极干预病情进展,造成体内红细胞大量流失,从而导致贫血。 3、腹部疼痛 由于大肠息
肠息肉怎么治疗
张昊 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结肠息肉分为炎性息肉、腺瘤样息肉,需要根据具体的疾病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1.炎性息肉如果是炎性息肉,患者肠道存在慢性炎症,可以遵医嘱选择药物治疗,比如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还可遵医嘱口服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枯草杆菌等,改善肠道功能。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肠炎得到有效控制,结肠息肉也会逐渐消失。2.腺瘤样息肉如果是腺瘤样息肉,
肠息肉术后黑便怎么回事
张昊 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结肠息肉术后黑便可能是陈旧性出血、新鲜出血、饮食干扰、上消化道出血等导致的。1.陈旧性出血如果患者术后很快出现黑便,量不大,可能是因为治疗过程中,有少量出血,在肠道内积聚,通过细菌对血进行分解,出现黑色粪便,即为陈旧性出血。2.新鲜出血进行结肠息肉手术,创面较大,可能需要采用金属夹进行闭合创面。如果金属夹过早脱落、出现新糜烂、术后创面有渗
肠息肉会癌变吗
张昊 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结肠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主要是看结肠息肉属于什么性质。如果是增生性、炎性的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但是腺瘤样息肉,容易发生癌变。肠癌与腺瘤的癌变有密切关系,在腺瘤样息肉里,比如家族性息肉病、以息肉病为突出表现的林奇综合征、管状腺瘤、绒毛状管状腺瘤,这些腺瘤也有一定的癌变风险。
肠息肉手术要住院几天
王燕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肠息肉手术需要住一周左右可以出院。住院前一至两天需要抽血化验,了解是否存在出血风险。另外,排查有没有传染病,第二天或者第三天以后开始做手术,常规手术如果没有并发症,两三天以后可以顺利出院,但是如果有并发症,比如出现肠穿孔或者感染,住院时间会长,至少也要半个月左右。
乙状结肠息肉是什么意思
王燕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乙状结肠息肉是指在乙状结肠部位长出了一些肉瘤样的物质,而造成这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炎症刺激所造成。乙状结肠息肉一般都是良性的,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单发乙状结肠息肉一般没有太多症状,也不需要治疗。多发乙状结肠息肉需要手术切除,但乙状结肠息肉很少会发展为肠癌。
肠息肉癌变的几率大吗
陈冰 副主任医师
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三甲
肠息肉癌变几率需要根据具体类型来确定,增生性息肉和炎症刺激性息肉癌变几率相对比较小,而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癌变几率相对要高一些。如果在直肠检查过程中发现有息肉存在,原则上还是需要进行早期切除,虽然结肠息肉为良性病变,但是如果长时间反复刺激或者摩擦,癌变几率会明显增高,术后还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期复查。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