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规范管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定期体检(检查常规及针对性项目并按频率体检)、心理调适(缓解不良心理状态)来预防。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
影响: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发生玻璃样变、动脉硬化等,增加脑血管破裂或阻塞的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高血压患者,如老年患者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受高血压影响;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血压也可能波动较大。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需严格遵循医嘱服用降压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能耐受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以下。
措施: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保持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适量运动,如中老年人可选择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
2.糖尿病
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糖代谢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可能因长期高血糖影响血管发育等;成年糖尿病患者则需关注并发症情况。有糖尿病病史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
措施:合理安排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多吃蔬菜、全谷类食物等,适度运动,如糖尿病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定期监测血糖。
3.高脂血症
影响: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会使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不同性别中男性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更易患高脂血症;不同年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血脂调节能力可能下降。有高脂血症者需通过饮食和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控制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达标,一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对于高危人群应低于1.8mmol/L。
措施:低脂饮食,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鱼类、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食物的摄入,适当运动,如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
二、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原则: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鱼类、橄榄油等。例如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等抗氧化物质,有助于保护血管;蔬菜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应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老年人则要注意饮食易消化,保证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入。
具体建议:每日蔬菜摄入量应在500克左右,水果200-300克,减少红肉摄入,每周红肉摄入量不超过500克。
2.适量运动
运动方式:适合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运动有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力量训练可选择哑铃、弹力带等进行,每周2-3次。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运动需适度调整,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运动强度不宜过大;老年人运动要避免剧烈运动,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慢走时可保持适中速度,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运动频率和时间:坚持每周规律运动,保证运动时间和强度适宜,以运动后微微出汗、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宜。
3.戒烟限酒
吸烟危害: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无论年龄、性别,吸烟者都应尽快戒烟,戒烟后血管功能会逐渐改善。
饮酒限制: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度白酒75毫升、52度白酒50毫升等。长期大量饮酒会升高血压、血脂,损伤肝脏等,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应严格限制饮酒。
三、定期体检
1.检查项目
常规项目: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血压、心电图等。血常规可了解血液细胞情况;血脂检查能明确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血糖检测可知晓血糖水平;血压测量直接反映血压情况;心电图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而心脏问题可能导致栓子脱落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针对性项目:对于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人群,可增加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有条件者还可进行脑部血管磁共振成像(MRI)或CT血管造影(CTA)等检查,更早发现脑血管病变。
2.体检频率
一般成年人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应根据病情遵医嘱增加体检频率,可能每半年进行一次相关指标的检测。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四、心理调适
1.心理影响
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血糖等波动,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心理压力来源不同,年轻人可能因工作、生活压力大易产生不良情绪;老年人可能因退休等生活变化出现心理落差。
2.调适方法
可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例如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冥想练习,能帮助放松身心;听舒缓的音乐可使心情平静。对于心理压力较大的人群,如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可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学会放松技巧;老年人可多参与社交活动,如参加社区组织的老年活动等,丰富生活,调节心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