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和可改变两类。不可改变的有年龄、性别(男性风险略高,女性绝经后接近男性)和遗传因素。可改变的包括高血压(致血管损伤、动脉瘤等,需控压)、糖尿病(损伤内皮、促动脉硬化等,要控血糖)、高脂血症(致脂质沉积、斑块形成等,需调饮食、用降脂药)、吸烟(损伤内皮、促血栓等,应戒烟)、酗酒(致血压升、血脂高等,要限酒)、缺乏运动(致肥胖等,需运动)、不健康饮食(致多种病,要均衡饮食)。
一、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壁会发生一系列的退行性变化,如血管弹性下降、内膜增厚等,使得脑血管更容易发生病变。例如,老年人血管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弱,对于一些微小的损伤难以有效修复,从而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发病几率。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患脑血管病的风险相对略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其发病风险会逐渐接近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对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血管的保护机制减弱,导致女性绝经后脑血管病发病风险上升。
2.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脑血管病的患者,那么个体患脑血管病的风险会相应增加。某些遗传性的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例如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血管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引发脑血管病变。
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
影响机制:长期的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进而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同时,高血压还容易引起微小动脉瘤的形成,一旦动脉瘤破裂,就会导致脑出血。据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脑血管病的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数倍。
应对措施:对于高血压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压,通过合理的饮食(如低盐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规范的药物治疗等方式,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一般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将血压控制得更低。
2.糖尿病
影响机制: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高血糖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此外,糖尿病还可能引起神经病变,影响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进一步加重脑血管病变的风险。
应对措施: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适量运动以及合理的降糖药物治疗等,使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高脂血症
影响机制: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会导致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会逐渐阻塞血管,使脑部的血液供应减少,引发脑梗死;如果斑块破裂,还会形成血栓,导致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被氧化修饰,进而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应对措施:高脂血症患者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同时,根据血脂升高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进行治疗,如他汀类药物等,以降低血脂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4.吸烟
影响机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痉挛,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容易形成血栓。同时,吸烟还会降低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所以吸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研究显示,吸烟者患脑血管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升高。
应对措施:吸烟者应积极戒烟,戒烟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会逐渐得到修复,血液的黏稠度会降低,血管的功能也会逐渐改善,从而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5.酗酒
影响机制: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同时,酒精会影响脂质代谢,使血脂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此外,酗酒还可能导致凝血机制异常,增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例如,大量饮酒后血压波动较大,容易引发脑出血等脑血管事件。
应对措施: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尽量避免酗酒。如果已经有酗酒习惯,应逐步减少饮酒量,直至戒除。
6.缺乏运动
影响机制:长期缺乏运动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引发肥胖。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重要诱因。同时,缺乏运动还会使身体的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不畅,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久坐不动的人,其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容易在体内堆积,进而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
应对措施: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以增强体质,改善身体的代谢功能和血液循环,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7.不健康的饮食
影响机制:长期高热量、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会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从而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例如,过多摄入高盐食物会使血压升高,过多摄入高糖食物会导致血糖波动和血脂升高,过多摄入高脂肪食物会使血脂异常,这些都会对脑血管造成损害。
应对措施: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和营养物质的食物,减少高热量、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例如,每天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400-500克)和水果(200-350克),减少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6克),控制糖和脂肪的摄入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