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的常见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涉及血管病变和血液成分改变,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缺乏运动、不合理饮食)及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和神经系统症状(运动、感觉、语言、认知障碍),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和血管检查(脑血管造影、TCD),治疗原则包括早期溶栓、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及病情稳定后尽早康复治疗。
一、定义
急性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它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二、发病机制
1.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血管病变原因,粥样硬化斑块会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例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当斑块破裂或脱落时,会阻塞脑血管,引发急性脑梗死。
其他血管病变如血管炎等也可影响脑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
2.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黏稠度增加,如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多,会使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
凝血机制异常,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形成大量微血栓,可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三、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管狭窄的几率增加,脑部血液循环调节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急性脑梗死。
2.性别因素
男性患急性脑梗死的风险相对略高于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饮酒等)以及激素水平等有关。男性往往更易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习惯会增加血管病变的风险。
3.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容易形成血栓,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进而影响脑血管的健康。急性大量饮酒还可能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脑梗死的发生几率。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升高、血压异常等,这些都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运动过少会使身体代谢功能下降,不利于血管的正常调节。
不合理饮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血压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例如,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会在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4.病史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受到高压血流的冲击,容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还会增加脑血管破裂或闭塞的风险。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神经纤维,导致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高血糖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进而引发急性脑梗死。
高脂血症: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使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几率。
四、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这是由于脑部缺血缺氧导致脑血管扩张或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
部分患者会有恶心、呕吐的表现,这可能与颅内压升高或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2.神经系统症状
运动功能障碍:常见的是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活动肢体,如持物不稳、行走困难等。这是因为脑部负责运动调节的区域受到缺血影响,导致相应肢体的运动功能受损。
感觉障碍:表现为一侧肢体的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对痛觉、温度觉等的感知能力下降。例如,患者可能感觉不到肢体的疼痛或温度变化。
语言障碍:如果病变影响到语言中枢,患者可能出现说话不清、不能理解他人言语或失语等症状。例如,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无法表达;感觉性失语患者则不能理解他人语言。
认知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下降等。这与脑部缺血导致相关认知区域受损有关。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的梗死灶。它可以快速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类似疾病,是急性脑梗死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
头颅MR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能够发现脑干、小脑等部位的小梗死灶。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在发病数分钟内检测到缺血病变,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梗死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2.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或闭塞部位等情况。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一般在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治疗等特殊情况下使用。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检测脑血管的血流速度等情况,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狭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筛查脑血管病变有一定帮助。
六、治疗原则
1.早期溶栓治疗
对于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溶栓治疗的目的是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脑组织的坏死。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要求,一般在发病4.5小时内(阿替普酶)或6小时内(尿激酶等),且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改善脑循环治疗
使用扩张脑血管的药物等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例如,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脑血管的扩张,增加脑血流量。
3.神经保护治疗
应用神经保护剂来减轻缺血对脑组织的损伤。如依达拉奉等药物,它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神经细胞的损害。
4.康复治疗
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通过康复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例如,对于肢体无力的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肢体运动训练,帮助恢复肢体功能;对于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如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