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血管病需从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健康体检和心理调节入手。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保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包括脑血管相关检查的体检,通过合适方式调节心理状态,以降低脑血管病风险,不同人群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
影响:高血压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发生玻璃样变、微动脉瘤等病变,当血压波动时易引发脑血管破裂或堵塞。不同年龄段人群高血压对脑血管病的影响相似,但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更易受影响。有高血压病史者需规律监测血压,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及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特殊人群: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注意避免晨起过快起床等导致血压骤升的情况,用药时需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及与其他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2.糖尿病
影响:糖尿病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时更易损伤脑血管。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饮食控制(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等)、合理运动及规范使用降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等目标范围内,同时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使其尽量接近7%。
特殊人群:儿童糖尿病患者预防脑血管病需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关注生长发育及药物对其的影响;妊娠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减少对胎儿及自身脑血管的不良影响。
3.高脂血症
影响: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会使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脱落或破裂可导致脑血管堵塞,或斑块增大使血管狭窄引发脑缺血。不同血脂成分异常对脑血管病的影响不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危害较大。高脂血症患者需通过低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适量运动来调节血脂,必要时遵医嘱服用他汀类等调脂药物,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至2.6mmol/L以下,对于极高危人群需降至1.8mmol/L以下。
特殊人群: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在调脂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脏和肌肉的影响,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儿童高脂血症多与遗传或不良生活方式有关,需从调整饮食结构等基础生活方式干预入手。
二、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饮食结构: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坚果等,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限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g。例如,每天保证500g以上蔬菜摄入,选择清蒸鱼等烹饪方式代替油炸。不同年龄人群饮食有差异,儿童需保证营养均衡以支持生长发育,老年人要注意食物易于消化吸收。
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需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来控制血糖波动;肾病患者要根据肾功能调整蛋白质等摄入种类和量。
2.适量运动
运动方式与频率: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为4~6km/h)、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2~3次的轻量级力量练习。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脑血管病风险。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需调整,儿童可选择趣味性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老年人运动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跌倒等意外,可选择慢走、太极拳等。
特殊人群:患有骨关节疾病的人群可选择水中运动等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方式;妊娠期女性运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劳累。
3.戒烟限酒
戒烟:吸烟是脑血管病明确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吸烟者应坚决戒烟,可通过戒烟门诊、药物辅助(如尼古丁替代疗法)等方式帮助戒烟。
限酒: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血脂紊乱,增加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1g酒精相当于10ml啤酒、25ml葡萄酒、15ml38°白酒)。
特殊人群:孕妇绝对不能吸烟饮酒,吸烟饮酒会严重影响胎儿发育及自身健康;肝病患者要严格戒酒,避免加重肝脏损伤进而影响全身代谢增加脑血管病风险。
三、定期健康体检
1.检查项目
脑血管相关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了解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斑块的稳定性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检测脑动脉血流速度等情况,评估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头颅CT或MRI检查,可早期发现脑血管是否有缺血、出血等病变。不同年龄段人群体检项目可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侧重,老年人可更频繁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
特殊人群:有家族脑血管病遗传史的人群应更早开始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及脑血管检查;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且有基础疾病的中年人需定期进行更全面的脑血管健康评估。
2.体检频率
一般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包括脑血管相关检查的全面体检。40岁以上人群、有基础疾病高危人群应每半年进行一次重点项目检查。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检查一次血压、血糖及相关血管指标。
特殊人群:儿童有家族遗传代谢性疾病可能影响脑血管时,需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针对性检查;妊娠期女性在孕前和孕期可根据情况进行脑血管相关风险评估及必要检查。
四、心理调节
1.心理状态对脑血管病的影响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影响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进而增加脑血管病发生风险。例如,长期焦虑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不利于脑血管健康。不同年龄人群心理状态对脑血管病的影响程度不同,老年人更容易因退休等生活变化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脑血管健康。
特殊人群:青少年面临学业压力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需关注其心理调节,避免因长期心理负担重增加未来脑血管病风险;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易出现情绪波动,要注意通过适当方式如社交活动、兴趣爱好等来调节心理状态。
2.心理调节方法
可通过运动、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例如,每天进行20分钟冥想,专注于呼吸来放松身心。也可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释放压力。特殊人群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心理调节方式,老年人可参与社区活动等社交方式来调节心理,儿童可通过游戏等轻松方式缓解学习等带来的心理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