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指发病1-2周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时开始的康复,目的是预防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包含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床上转移训练、呼吸训练等措施,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及有基础病史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综合康复方案以达最佳康复效果。
一、定义
脑卒中的急性期康复是指在脑卒中发病后尽早开始的康复治疗,一般指发病后1-2周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时,就开始介入的康复措施。此阶段康复的目的是预防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后续康复打下基础。
二、康复措施及相关内容
(一)良肢位摆放
1.针对不同脑卒中类型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可进行。良肢位摆放能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例如仰卧位时,头部放在枕头上,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患肩下方垫一个薄枕头,使患侧肩部前伸,患侧上肢伸展,掌心向上,患侧下肢髋、膝关节下方垫一个薄枕头,使髋关节微屈并内收,膝关节稍屈。
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脑卒中患者同样需要注意良肢位摆放,但由于儿童骨骼、肌肉等发育尚未成熟,摆放时力度要更轻柔,依据儿童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特点来调整枕头等支撑物的使用。
2.生活方式影响
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脑卒中患者,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在良肢位摆放的基础上,更需要通过正确的良肢位摆放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患者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等基础状况较差,规范的良肢位摆放有助于改善这些情况。
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进行良肢位摆放时,要注意避免因摆放姿势不当引起血压波动过大,要平稳进行操作。
(二)关节活动度训练
1.具体操作及科学依据
每天定时为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各个关节的被动活动,如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肘关节的屈伸,腕关节的屈伸、桡尺偏等,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每天3-4次。这是基于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的原理。例如研究表明,定期进行关节被动活动能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对于脑卒中后肢体活动受限的患者非常重要。
不同年龄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差异:儿童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根据儿童的关节发育情况,活动幅度要小于成人,避免造成儿童关节损伤;老年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更加轻柔缓慢,因为老年患者关节软骨可能有退变等情况,过度的关节活动可能加重关节损伤。
生活方式与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关系:有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的脑卒中患者,本身关节活动度可能较差,通过康复中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逐步改善,同时在康复后也需要建议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巩固关节活动度训练的效果;有类风湿关节炎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在医生评估后谨慎进行,因为基础病史可能影响关节的状态,康复治疗师要根据患者具体病史调整训练方案。
(三)床上转移训练
1.训练方法及意义
包括向健侧转移和向患侧转移。向健侧转移时,患者用健侧下肢屈曲,将患侧下肢抬起,然后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向健侧摆动,同时利用躯干的旋转完成转移;向患侧转移时,患者先将健侧下肢插入患侧下肢下方,用健侧下肢将患侧下肢移向床边,然后用健侧上肢支撑床面,将臀部移动到床边,再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完成转移。床上转移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主移动能力,为坐起和站立等后续康复训练做准备。
年龄对床上转移训练的影响:儿童脑卒中患者进行床上转移训练时,要考虑儿童的运动发育水平,训练难度要逐步增加,从简单的移动开始,依据儿童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调整;老年患者由于平衡、肌力等方面的下降,床上转移训练需要更耐心地指导,可能需要更多的辅助,但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避免患者在转移过程中摔倒等意外情况。
生活方式与床上转移训练的关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脑卒中患者,可能在平衡、肌力等方面较差,床上转移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这些状况,同时康复后建议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如增加适量运动等,以维持和提高床上转移等活动能力;有帕金森病史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进行床上转移训练时,要考虑基础病史对运动功能的影响,康复治疗师要结合患者病史制定个性化的转移训练方案。
(四)呼吸训练
1.训练方式及重要性
包括腹式呼吸和咳嗽训练等。腹式呼吸训练时,患者仰卧位,双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每次训练5-10分钟,每天3-4次。呼吸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脑卒中患者由于卧床等原因,容易出现肺部感染,良好的呼吸功能可以促进痰液排出等。
不同年龄患者呼吸训练的特点:儿童脑卒中患者呼吸训练要根据儿童的呼吸特点进行,如儿童呼吸多为腹式呼吸为主,训练时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引导;老年患者呼吸功能本身可能有减退,呼吸训练可以帮助改善呼吸功能,但要注意训练强度,避免患者过度疲劳。
生活方式与呼吸训练的关系: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可能已经受到影响,通过康复中的呼吸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呼吸状况,同时建议患者戒烟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和预防再次出现呼吸相关问题;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时,要在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共同评估下进行,结合基础病史调整呼吸训练方案。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脑卒中患者
1.儿童脑卒中患者进行急性期康复时,要特别注意康复治疗的耐受性,因为儿童的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康复治疗的强度、频率等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调整。例如在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使用更轻柔的手法,避免对儿童正在发育的骨骼和肌肉造成损伤。同时,要注重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向家长详细讲解康复训练的目的和方法,让家长在家庭中也能协助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儿童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二)老年脑卒中患者
1.老年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康复中,要关注其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心血管基础疾病,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避免因康复训练引起心血管系统的过度应激。例如在进行床上转移等较为剧烈的训练时,要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若出现血压异常波动要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同时,老年患者的皮肤耐受性较差,在进行良肢位摆放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注意避免皮肤压疮等情况的发生,定期检查皮肤状况,及时调整体位和支撑物。
(三)有基础病史的脑卒中患者
1.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康复时,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康复训练会消耗能量,可能影响血糖水平,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调整饮食和康复训练的强度等。例如在进行较大强度的康复训练前,要适当调整降糖药物的使用或饮食摄入,以避免出现低血糖等情况。对于合并冠心病的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要更加谨慎,要在心血管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共同评估下进行,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脏症状,如胸痛、心悸等,一旦出现要立即停止相关训练并进行相应处理。
总之,脑卒中的急性期康复是一个多方面、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过程,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康复方案,并密切关注不同人群的特点和基础病史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