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并非都需手术,需根据息肉的大小、类型、数量及症状判断。
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临床分类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不同类型处理方式不同。
腺瘤性息肉是重点关注类型,因其属于癌前病变,随着时间推移有一定概率发展为结直肠癌,因此无论大小,只要发现通常建议在肠镜下切除,尤其是直径超过1厘米、伴有异型增生的腺瘤,需尽早干预以降低癌变风险。
炎性息肉多由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引发,如果息肉较小且无出血、梗阻等症状,可先治疗原发病,定期肠镜复查观察息肉变化;如果息肉较大或引起症状,也需切除。
增生性息肉多为良性,癌变风险极低,直径小于0.5厘米且无不适时,可每1-2年复查肠镜监测;如果直径超过1厘米或数量较多,为避免恶变可能,也建议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