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可能与上消化道疾病、痔疮、肛裂、肠道息肉、肠道肿瘤等原因有关。

1.上消化道疾病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因胃酸刺激溃疡面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经过肠道消化后,随粪便排出,通常表现为黑便。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胃肠黏膜修复能力减弱,患此类疾病导致便血的风险相对较高。长期大量饮酒、饮食不规律的人群,也容易引发上消化道疾病而出现便血。
2.痔疮
痔疮是常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内痔。通常在排便时,粪便摩擦曲张的静脉丛导致破裂出血,表现为便后滴血或纸上带血,颜色鲜红,一般不与粪便混合。久坐、久站、长期便秘或腹泻的人群,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容易诱发痔疮。
3.肛裂
肛裂多因大便干结、排便用力过猛,撕裂肛管皮肤而出血,便血特点为排便时疼痛,便后少量鲜血滴出。儿童如果有挑食习惯,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易出现便秘,从而增加肛裂的发生几率。
4.肠道息肉
息肉表面的黏膜较薄,在粪便的摩擦下容易出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液与粪便可混合。肠道息肉有一定的恶变风险,家族中有肠道息肉病史的人群,患肠道息肉的可能性较大。
5.肠道肿瘤
结肠癌、直肠癌等肠道肿瘤,肿瘤组织侵犯周围血管引起出血,便血颜色可鲜红或暗红,常伴有黏液,还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症状。中老年人是肠道肿瘤的高发人群,有肠道肿瘤家族史、肠道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更需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