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的病因包括上消化道疾病、下消化道疾病、全身性疾病等。

一、上消化道疾病
1.胃溃疡
主要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溃疡,当溃疡侵犯到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
2.十二指肠溃疡
病因与胃溃疡相似,也是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与黏膜防御能力失衡所致。典型症状是空腹时上腹痛,疼痛具有节律性,进食后缓解。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静脉壁薄,容易破裂出血。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患者可出现呕血,颜色鲜红,还可伴有黑便或暗红色血便。
二、下消化道疾病
1.痔疮
是常见的肛肠疾病,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主要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
2.肛裂
多因大便干结、排便用力过猛,导致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患者在排便时会感到剧烈疼痛,疼痛呈周期性,便后数分钟可缓解,随后又因括约肌痉挛再次剧痛。
3.肠息肉
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便血,便血颜色鲜红,通常不与粪便混合。肠息肉有一定的恶变风险,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患者。
4.结直肠癌
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便血,血色鲜红或暗红,可伴有黏液。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还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症状。
三、全身性疾病
1.白血病
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全身各部位出血,包括便血。患者还会有贫血、发热、感染等症状。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一种因血小板减少所致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患者皮肤可出现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也较为常见,严重时可出现便血。
3.血友病
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患者轻微创伤后即出血不止,也可出现自发性出血,便血较为常见。
不仅如此,老年人便血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差,一旦出现便血,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