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矫正拔牙存在局部和全身危害,局部短期有创口疼痛肿胀、影响咀嚼说话,长期有邻牙移位、牙槽骨吸收;全身有感染风险(局部感染扩散、影响全身免疫),对儿童影响其生长发育、对老年患者易诱发基础疾病波动。
创口疼痛与肿胀:拔牙后创口会有疼痛和肿胀情况,一般在拔牙后的1-2天较为明显。这是因为拔牙过程会对牙槽骨、牙龈等组织造成损伤,身体启动炎症反应来修复,导致局部肿胀疼痛。例如,一项临床研究观察了100例因牙齿矫正拔牙的患者,约70%的患者在拔牙后24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平均在3-5分(满分10分)。
影响咀嚼和说话功能:拔牙后短期内会影响咀嚼功能,患者可能不敢用患侧咀嚼食物,进而影响进食效率和营养摄入。同时,说话时可能会因为口腔内结构改变而出现发音不清的情况。比如,拔牙后前3天,约8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咀嚼困难,约60%的患者有发音受影响的现象。
长期局部影响
邻牙移位:如果拔牙后不及时进行牙齿矫正装置的调整,相邻的牙齿可能会向拔牙间隙倾斜移位。这是因为牙齿之间存在相互的支撑和牵制关系,拔牙后这种平衡被打破,邻牙会在咀嚼力等因素作用下逐渐移位,从而影响牙齿排列的整体效果,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矫正处理来恢复牙齿位置。研究发现,拔牙后1年内,约30%的患者会出现邻牙轻度移位情况,若超过1年未处理,邻牙移位的比例会上升到50%左右。
牙槽骨吸收:长期来看,拔牙后牙槽骨缺乏牙齿的刺激会发生吸收,导致牙槽骨高度降低、宽度变窄。这会对后续可能的修复治疗等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在考虑种植牙修复时,牙槽骨吸收过多可能不符合种植条件。有研究追踪了拔牙后5年的患者,约20%的患者出现了轻度牙槽骨吸收,10年以上的患者中约40%存在不同程度的牙槽骨吸收。
牙齿矫正拔牙可能存在的全身危害
感染风险
局部感染扩散:如果拔牙创口护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局部感染,严重时感染可能扩散到全身。例如,细菌从拔牙创口进入血液,可能导致菌血症。虽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一项针对牙齿矫正拔牙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约0.5%的患者出现了局部感染扩散相关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影响全身免疫状态:长期的创口炎症等情况可能会对全身免疫状态产生一定影响,使机体免疫力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增加患其他疾病的易感性。不过这种影响相对较为隐匿,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来进一步明确具体的关联程度,但已有一些研究提示拔牙后短期内机体免疫指标可能会有短暂波动。
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牙齿矫正拔牙对其全身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拔牙后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进而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咀嚼功能受影响后,可能会挑食、食欲下降,导致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影响骨骼、牙齿等的正常发育。例如,对于处于替牙期的儿童,拔牙后若咀嚼功能受影响超过2周,约15%的儿童会出现身高、体重增长速度较之前减缓的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拔牙后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的波动。比如,高血压患者可能因疼痛、紧张等因素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糖尿病患者拔牙后创口愈合相对较慢,且易发生感染,感染又可能进一步影响血糖控制,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表明,老年牙齿矫正拔牙患者中,约20%的高血压患者在拔牙后血压较术前升高10-20mmHg,约15%的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糖波动幅度增大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