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出血分轻度、中度、重度,轻度可局部压迫止血并保持头部合适姿势;中度在局部压迫止血同时尽快就医,还可能检查凝血功能;重度需立即去医院急诊,医生采取积极止血措施并排查全身疾病进行处理。
一、轻度拔牙后出血的处理
1.局部压迫止血:
对于大多数轻度拔牙后出血的情况,患者可以使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咬在拔牙创口上,一般需要咬30-45分钟。通过局部的压迫作用,促使创口内的血管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咬纱布或棉球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且不要频繁更换,以免破坏已经形成的血凝块。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在一旁协助,确保棉球咬压位置正确,避免儿童吞咽棉球等情况发生。
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不太配合咬棉球,家长可以选择合适大小的无菌棉球,轻柔地放置在拔牙创口处,并安抚儿童保持静止,避免哭闹导致口腔负压增加,影响止血效果。
2.保持头部姿势:
止血时应采取半卧位休息,头部不要过低,也不要过度后仰。半卧位可以减少头部血液的回流,降低创口出血的风险。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血液循环等方面的特点,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头部姿势,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影响止血。如果患者处于平卧位,可适当将头部垫高,使头部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助于减少创口的血液灌注。
二、中度拔牙后出血的处理
1.再次压迫并就医:
在进行局部再次压迫止血(方法同轻度出血时的局部压迫止血)的同时,应尽快前往口腔科就诊。中度出血可能意味着创口的血凝块有脱落等情况,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处理。医生会在口腔科诊室进一步评估出血情况,可能会使用更专业的止血材料或方法。对于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在前往医院途中要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血压进一步升高加重出血。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对止血的影响,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说明自身糖尿病病史,因为高血糖可能会影响创口的愈合和止血效果。
2.检查凝血功能:
医生可能会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如果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如血小板减少症等,中度拔牙后出血可能是凝血功能问题导致的,需要针对凝血功能异常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如果是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等治疗措施。对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凝血功能可能会有所下降,所以更要重视凝血功能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凝血问题并进行处理。
三、重度拔牙后出血的紧急处理
1.医院急诊处理:
当出现重度拔牙后出血时,患者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或口腔科急诊。重度出血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或休克表现。在送往医院途中,要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对于儿童重度出血患者,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等,防止因出血过多导致严重后果。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采取更积极的止血措施,可能会进行创口缝合止血、局部应用止血药物等。例如,会使用可吸收的缝线对创口进行缝合,以封闭血管,达到止血目的。对于伴有休克表现的患者,还会进行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等。
2.全身疾病的排查与处理:
医生会全面排查患者的全身疾病,如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等。如果是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重度出血,如白血病等,需要进行相应的血液科相关治疗。对于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肝脏在凝血因子合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肝脏疾病可能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拔牙后重度出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肝脏疾病情况进行综合治疗。老年人本身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概率较高,在处理重度拔牙后出血时,要充分考虑其全身状况,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既要解决当前的出血问题,又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