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由肾前性、肾性、肾后性病因致短时间肾功能急降,有少尿等表现;慢性由多种病因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多系统受累,早期症状非特异,诊断靠相关指标及检查,治疗依病情,护理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1.定义与病因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天)肾功能急剧下降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肾前性主要是由于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失血、呕吐、腹泻等导致肾脏灌注不足;肾性是各种肾实质损伤引起,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的病变,例如急性肾小管坏死(常因缺血、肾毒性物质如药物、重金属等引起);肾后性多是由于尿路梗阻,如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进而影响肾脏功能。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病因有所差异。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能与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有关;老年人则更多与慢性基础疾病基础上的肾灌注不足(如心力衰竭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药物肾毒性等相关。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脱水、滥用肾毒性药物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肾前性或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有尿路结石病史的人群则容易出现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2.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少尿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也有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量可正常或增多。同时,还会伴有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低钠血症等;酸碱平衡失调,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以及氮质血症,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1.定义与病因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慢性肾脏病进行性发展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常见病因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多囊肾等。
不同性别方面,某些疾病导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有一定差异,例如糖尿病肾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但总体都是逐渐进展的过程。从年龄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本身有一定的生理性减退,加上一些慢性疾病的累积,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生活方式上,长期高盐饮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脏血液供应,进而损害肾功能;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导致糖尿病肾病,逐步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有基础肾脏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肾小球肾炎病史,若病情控制不佳,也会逐渐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2.临床表现
早期患者可能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贫血(由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可导致骨质疏松、骨软化等)、水电解质紊乱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还会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心血管系统的高血压、心力衰竭等表现。
肾功能衰竭的诊断主要依靠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的检测,以及肾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对于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治疗基础疾病、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等)。在护理特殊人群时,如儿童肾功能衰竭患者,要特别注意营养支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但又要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饮食中蛋白质等的摄入量;老年人肾功能衰竭患者则要注意预防感染,因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可能会加重肾功能衰竭的病情,同时要密切监测电解质等指标,因为老年人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