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肾病是由原发性高血压引发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和恶性小动脉肾硬化且有相应临床表现的疾病,发病机制包括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的肾小动脉病变及恶性小动脉肾硬化的肾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等,临床表现有早中晚期不同表现,相关检查包括尿液、血液、影像学检查等,诊断需综合判断并鉴别其他肾病,治疗要控制血压、保护肾功能,预防需高血压患者早期干预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发病机制
1.良性小动脉肾硬化:长期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管壁玻璃样变、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引起肾实质缺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功能受损。随着病情进展,肾单位逐渐萎缩、纤维化。
2.恶性小动脉肾硬化:急骤进展的高血压使肾小动脉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入球小动脉、小叶间动脉等出现病变,肾小球毛细血管祥缺血、坏死,肾功能急剧恶化。
二、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一般无明显泌尿系统症状,多表现为高血压相关症状,如头痛、头晕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这是因为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早期即可出现,是肾小管受累的重要标志。
2.中期表现: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出现蛋白尿,一般为轻至中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2克左右),尿中可含有少量红细胞。同时,肾功能逐渐减退,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升高。
3.晚期表现:肾功能严重受损,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表现,如水肿(可表现为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贫血、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还可能出现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等。
三、相关检查
1.尿液检查:尿常规可见轻度蛋白尿、少量红细胞及管型等。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反映蛋白尿程度。
2.血液检查:肾功能检查显示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常规可发现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见双肾体积早期正常,后期可缩小,肾实质回声增强等改变。CT或MRI检查也有助于评估肾脏形态结构变化。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出现肾脏损害的相关表现,结合尿液、血液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一般需要排除其他继发性肾脏疾病等。
2.鉴别诊断:需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继发高血压、遗传性肾病伴高血压等疾病鉴别。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先有肾小球疾病表现,如血尿、大量蛋白尿等,而后出现高血压;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等,有家族遗传史,肾脏可触及囊肿等特殊表现。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控制血压:积极控制血压是关键,应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对于没有并发症的高血压肾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选用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但在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血钾及肾功能变化。
保护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同时针对肾功能减退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如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等。当发展到终末期肾病时,可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
2.预防:
高血压患者早期干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定期监测血压、肾功能等指标,早期发现肾脏损害并进行干预。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这些都有助于控制血压,预防高血压肾病的发生。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遵循健康生活方式的原则。例如,年轻人群应避免长期高盐、高脂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老年人群更要注重血压的平稳控制,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肾脏造成损害。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定期复查,密切关注肾脏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