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分为起始期、维持期(少尿期)和恢复期。起始期存在致肾损伤因素但肾脏未不可逆损伤,血肌酐轻度上升、尿量开始减少;维持期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出现少尿或无尿,有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水钠潴留等,血肌酐等指标明显异常;恢复期肾小管细胞再生修复,尿量渐恢复正常甚至多尿,血肌酐等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患者需时间恢复且不同人群恢复有差异、生活方式需注意。
阶段特点:此阶段存在导致急性肾损伤的肾前性、肾性或肾后性因素,但肾脏尚未发生不可逆损伤。例如,患者可能因严重脱水、大量失血等肾前性因素引发,此时肾脏血流灌注不足,但如果能及时纠正相关诱因,肾功能有可能恢复。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能因腹泻、呕吐等导致脱水更易进入该阶段,而老年人本身肾功能储备差,更易受血流动力学改变影响进入起始期。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低盐饮食导致血容量不足的人群也易在此阶段发病。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因心功能不全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起肾脏灌注不足,也易进入起始期。
指标变化:血肌酐可能开始有轻度上升趋势,但尚未达到明显异常水平;尿量可能开始减少,但还未达到少尿标准(成人24小时尿量<400ml),尿比重可能偏高,因为肾前性因素导致肾脏浓缩功能相对较好。
维持期(少尿期)
阶段特点:肾脏受损,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患者出现少尿或无尿,一般少尿指24小时尿量<400ml,无尿指<100ml。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1-2周,但也可长达数周。此阶段会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和并发症。代谢方面,会出现氮质血症,血肌酐、尿素氮迅速升高,因为肾脏排泄功能严重障碍,体内蛋白质代谢产物不能正常排出;还会出现高钾血症,由于肾脏排钾减少,细胞内钾释放到细胞外,以及酸中毒时细胞内钾外移等原因,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是此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还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肾脏排酸保碱功能丧失,体内酸性代谢产物积聚;水钠潴留也是常见表现,患者可出现水肿、高血压,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脑水肿等。对于不同人群,儿童少尿期可能因肾脏代偿能力更弱,症状出现更迅速且严重;老年人因多有基础疾病,少尿期并发症更多,如合并心功能不全时,水钠潴留更易导致心衰加重。生活方式上,患病期间如果仍不注意控制液体入量,会加重水钠潴留。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少尿期高血糖难以控制,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
指标变化:血肌酐每日可上升44.2-88.4μmol/L,甚至更高;尿素氮每日可增加3.6-10.7mmol/L;血钾常>5.5mmol/L,严重时可>7mmol/L;血pH值<7.35,碳酸氢根降低;尿量持续减少,尿钠含量增高,尿比重降低且固定。
恢复期
阶段特点:此期肾小管细胞开始再生修复,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逐渐恢复正常,由少尿期的<400ml/24h逐渐增加至正常尿量(成人>400ml/24h),甚至可能出现多尿,每日尿量可达3000-5000ml,这是因为新生肾小管上皮细胞浓缩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随着肾功能改善,血肌酐、尿素氮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电解质紊乱逐渐纠正。但此期患者仍较虚弱,需要一段时间恢复体力和肾功能。不同年龄人群恢复时间有差异,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注意营养补充和休息;老年人恢复时间可能较长,且容易出现反复。生活方式上,恢复期患者需要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恢复。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患者,恢复期仍需密切监测肾功能,防止复发。
指标变化:尿量逐渐恢复正常范围,血肌酐、尿素氮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血钾、血pH值等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