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包括依据临床表现(腹痛等及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等及不同人群特点)、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及不同人群注意事项);治疗有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及不同人群注意)、药物治疗(抑制胰液分泌、抑制胃酸等)、重症胰腺炎治疗(监护、抗感染、营养支持、内镜或手术治疗及不同人群考量)。
一、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1.临床表现
急性胰腺炎患者多有腹痛症状,常为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呈持续性,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晰,需仔细观察其体征;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有胆道疾病病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更高,腹痛等表现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
体征方面,可能有上腹部压痛等,严重时可出现腹膜刺激征等。
2.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但血清淀粉酶升高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如消化性溃疡穿孔等。对于儿童患者,血清淀粉酶的正常参考值与成人有所不同,需依据儿童的正常范围来判断;老年患者可能因肾功能等因素影响淀粉酶的代谢,需综合评估。
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其特异性较高。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生化检查:可能出现血糖升高、血钙降低等情况,血糖升高可能与胰腺损伤影响胰岛素分泌有关,血钙降低与脂肪酶分解脂肪产生脂肪酸与钙结合有关。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首选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渗出等情况,但对于肥胖患者等可能存在局限性。不同年龄患者腹部超声的表现可能因腹腔脂肪厚度等因素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因腹部脂肪较多影响超声图像质量。
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分级、并发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胰腺形态、胰周渗出等情况。儿童患者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二、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可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腹胀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需选择合适的胃肠减压装置,确保舒适且有效;老年患者胃肠功能可能较弱,需注意胃肠减压的护理。
补液: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休克等并发症。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调整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儿童患者需精确计算补液量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肾功能等基础问题,补液需谨慎。
2.药物治疗
抑制胰液分泌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可抑制胰液分泌,从而减轻胰腺自身消化。
抑制胃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间接减少胰液分泌,同时还可预防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
3.重症胰腺炎的治疗
监护: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需进行密切监护,包括生命体征、脏器功能等的监测。儿童患者需在儿科监护环境下进行监护,老年患者需重点监测心、肺、肾功能等。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胰腺坏死继发感染等。
营养支持:早期可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如患者胃肠功能允许,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给予营养物质,以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对于不能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可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儿童患者的营养支持需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特殊营养需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营养吸收等问题,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内镜或手术治疗:对于有胆道梗阻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如老年患者合并胆道结石等情况,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等因素后决定治疗方案;儿童患者则需考虑其生长发育和手术耐受性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