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原因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由接触变应原引发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皮肤病,有特定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为皮肤表现和自觉症状,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斑贴试验诊断,需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湿疹鉴别,治疗要避免接触变应原、局部和系统治疗,预防要了解过敏情况、注意生活工作环境。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未特指原因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一种由接触变应原引发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变应原作为半抗原与皮肤中的载体蛋白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发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可能致敏物质的工作环境或生活习惯(如频繁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植物等)会增加发病风险,有过敏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患此病。
二、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主要累及接触部位及其附近皮肤,典型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严重时可出现大疱、渗出、糜烂等。皮疹边界相对清楚,与接触物的接触范围大致相符。不同个体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皮肤较薄嫩,皮疹可能更局限或表现不典型;成年患者症状相对更典型,但也受接触程度等因素影响。
自觉症状:多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灼热感等不适。瘙痒程度因个体对炎症的反应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可能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等情况更易发生继发感染。
三、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接触史,包括接触物质的种类、接触时间、频率等。了解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可能接触的物质,这对寻找可能的变应原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接触史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多与玩具、日常接触的植物等有关,成年患者可能与职业接触化学物质等有关。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皮肤病变部位,观察皮疹的形态、分布等特征。
斑贴试验:是诊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重要实验室检查方法,通过将可疑变应原贴敷于皮肤,观察皮肤反应来确定是否为变应原。但在儿童进行斑贴试验时需注意选择合适的部位和变应原浓度,避免过度刺激。
四、鉴别诊断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不同,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是由原发性刺激物引起,任何人接触均可发病,无潜伏期,皮疹表现为红斑、水肿、水疱等,与接触物接触范围一致,去除刺激物后恢复较快。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潜伏期,首次接触不发病,再次接触才发病,皮疹有一定特异性分布等。
湿疹:湿疹病因不明确,皮疹多对称分布,形态多样,瘙痒剧烈,病程慢性,与接触史关系不似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紧密。
五、治疗原则
避免接触变应原:这是关键的治疗措施。需要患者仔细回忆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可能的变应原,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和工作方式。儿童患者家长需留意其日常接触的物品,避免再次接触致敏物;成年患者要调整工作环境或生活习惯以远离变应原。
局部治疗:根据皮肤病变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如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慢性期皮肤肥厚时可使用角质松解剂等。
系统治疗:病情严重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但儿童使用需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型,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选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六、预防措施
了解自身过敏情况: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应了解自己的过敏史,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可能致敏物质。不同年龄人群了解方式不同,儿童需家长协助观察和记录可能的过敏情况。
注意生活和工作环境:在生活中,注意避免接触不明植物、化学物质等;工作中,若接触可能致敏物质,应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穿防护服等。不同职业人群需根据工作特点采取相应防护,儿童活动环境也需家长留意排查可能致敏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