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由骨质疏松致骨量减少、微结构破坏、脆性强度增加而易骨折,好发于脊柱、髋部、腕部,发生机制是骨吸收超形成致骨量丢失结构破坏,临床表现有疼痛、畸形、功能障碍,诊断靠影像学及骨密度检查,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等,治疗分一般和康复,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特防跌倒等。
一、定义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骨质疏松症会使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进而让骨的脆性增加、强度降低,更容易发生骨折。
二、好发部位
脊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椎体压缩骨折较为多见,老年人因为骨质疏松,脊柱椎体承受压力时容易被压缩变形,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进展快,更易出现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
髋部:包括股骨颈骨折等,髋部骨折对老年人生活影响较大,发生后患者需长期卧床,易引发肺炎、压疮、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老年人尤其是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髋部骨折风险增加。
腕部:桡骨远端骨折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也不少见,多见于中老年人,跌倒时手掌撑地易导致腕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相对男性更易发生,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更明显有关。
三、发生机制
正常情况下,骨的形成和吸收处于动态平衡,维持骨的正常结构和强度。而骨质疏松时,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量丢失,骨的微观结构破坏,骨小梁变细、断裂,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当受到轻微外力甚至日常活动时,就可能发生骨折。例如,老年人轻微的弯腰、咳嗽等动作,就可能引发脊柱椎体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四、临床表现
疼痛:骨折部位常出现疼痛,脊柱骨折时可表现为腰背部疼痛,髋部骨折时髋部疼痛明显,活动时疼痛加剧。
畸形:脊柱骨折可能出现脊柱后凸畸形,髋部骨折可能出现下肢短缩、外旋畸形等。
功能障碍:骨折后患者相应部位的功能受到影响,比如髋部骨折后患者无法站立、行走,脊柱骨折后患者无法正常弯腰、活动等。
五、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可以初步观察骨折部位的情况,看到骨的形态改变等,但对于早期轻微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能不够敏感。
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尤其是一些复杂部位的骨折,比如髋部骨折的细微结构情况。
骨密度检查: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依据,通过测量骨密度值来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骨密度T值小于-2.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在此基础上发生的骨折即为骨质疏松性骨折。
六、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如多吃富含钙的牛奶、豆制品,富含维生素D的鱼类等;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骨密度,但要注意运动适度,避免受伤;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影响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激素补充:对于绝经后女性,在医生评估下可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有助于减少骨量丢失,但要注意雌激素补充的风险和禁忌证。
治疗
一般治疗:骨折后根据骨折部位和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固定,如脊柱骨折可采用支具固定,髋部骨折可能需要手术固定等。同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补充钙剂、维生素D,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如双膦酸盐类药物等,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
康复治疗:在骨折恢复过程中,进行康复训练,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比如脊柱骨折恢复后期进行腰背肌锻炼,髋部骨折恢复后期进行下肢功能锻炼等,但康复训练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骨折恢复情况逐步开展。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发人群,要特别注意预防跌倒,家中保持环境整洁、通道通畅,安装扶手等;对于绝经后女性,要重视骨质疏松的筛查和预防;儿童和青少年虽然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对较少,但如果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等情况,也需要关注骨健康,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