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压力因素(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营养状况(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皮肤潮湿(汗液浸渍、尿液粪便刺激)、年龄因素(老年人皮肤生理变化活动少易发生且愈合难,儿童长期固定体位需关注)、疾病因素(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不能自主调整体位易受压,糖尿病患者血管神经病变致血液循环和感觉异常且愈合差)。
摩擦力:皮肤受到摩擦力作用时,会损伤皮肤的角质层。比如患者在床上活动时,皮肤与床单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会使皮肤的保护性屏障受损,增加褥疮发生的风险。摩擦力会破坏皮肤的完整性,使得皮肤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等问题。
剪切力:剪切力是由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相对移位所引起,与垂直压力相加会加重局部缺血。例如,患者半卧位时,身体下滑,皮肤和皮下组织受到剪切力作用,导致深部血管扭曲,影响血液供应,使得组织缺氧,增加褥疮发生几率。
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当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时,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皮肤和组织的正常功能。如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会导致皮肤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因为胶原蛋白是皮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蛋白质是合成胶原蛋白的原料。同时,营养不良还会使患者的免疫力降低,更容易发生感染等情况,而感染又会进一步加重褥疮的发展。例如,长期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如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往往伴有营养不良,发生褥疮的概率较高。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对于皮肤的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缺乏维生素C会影响皮肤的修复;维生素B族缺乏时,会导致皮肤的神经营养障碍,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血液循环,从而增加褥疮发生风险。
皮肤潮湿
汗液浸渍:患者出汗后,皮肤处于潮湿状态,皮肤的酸碱度会发生改变,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弱。汗液中的盐分等物质会刺激皮肤,使得皮肤更容易受到损伤。例如,高热患者大量出汗时,如果不能及时擦干皮肤,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就容易引发褥疮。
尿液、粪便刺激: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尿液和粪便会持续刺激皮肤。尿液中的尿素等物质、粪便中的细菌等会损伤皮肤的角质层,破坏皮肤的完整性,导致皮肤的防御功能下降,进而引发褥疮。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若护理不当,也容易因尿液刺激局部皮肤而增加褥疮发生的可能性。
年龄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的皮肤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生理变化,皮肤变薄、弹性降低、皮下脂肪减少,皮肤的血液循环也相对较差。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往往下降,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情况较为常见,这使得他们局部皮肤长期受到压力等因素影响,更容易发生褥疮。而且老年人的愈合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褥疮,恢复起来也比较困难。
儿童:儿童皮肤较为娇嫩,但是如果长期固定体位,如新生儿长时间保持一种睡姿,身体某些部位受到压迫,也可能引发褥疮。不过儿童的皮肤更新代谢相对较快,如果能及时调整体位,褥疮的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密切关注,防止因护理不当导致褥疮发生。
疾病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脊髓损伤患者,由于神经功能受损,导致受损部位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往往不能自主调整体位,局部皮肤长期受到压迫,血液循环无法正常进行,容易发生褥疮。例如高位截瘫患者,整个下半身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骶尾部等部位长期受压,极易出现褥疮。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血管病变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神经病变会使患者的感觉减退,即使局部已经受到压迫等损伤,患者也不能及时感知,从而不能及时调整体位,进一步加重局部缺血缺氧,增加褥疮发生的风险。而且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能力较差,一旦发生褥疮,愈合过程会比较漫长,且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