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分级基于骨密度T值,分为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含轻度、中度、重度);骨折风险评估分级有低风险(10年髋部骨折概率<3%等)、中风险(10年髋部骨折概率3%-20%等)、高风险(10年髋部骨折概率≥3%等),不同分级对应不同健康管理及干预要求。
一、基于骨密度的分级
1.正常
骨密度T值≥-1.0。T值是将被测者的骨密度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年人的骨峰值作比较得出的值,这表明骨密度在正常范围内,骨骼健康状况较好,发生骨质疏松相关骨折的风险较低。对于各年龄段人群,只要T值处于此范围,一般骨代谢正常,骨量能够维持在较好水平。
2.骨量减少
骨密度T值在-2.5到-1.0之间。此阶段骨量已有流失,但还未达到骨质疏松的程度,不过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如果不采取措施,很容易进一步发展为骨质疏松。不同年龄人群骨量减少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只是骨量略有下降,而老年人骨量减少可能会在后期增加骨折风险,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进行干预。
3.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T值≤-2.5。这意味着骨骼已经出现明显的骨量丢失,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显著升高。根据骨折发生情况又可进一步细分:
轻度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2.5,没有发生过骨折,但骨量丢失已经比较明显。在各年龄段,轻度骨质疏松都需要开始积极干预,比如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进行适当的负重运动等,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中度骨质疏松:除了骨密度T值≤-2.5外,可能已经发生过非椎体的脆性骨折(如腕部、髋部周围等部位的骨折)。对于不同年龄的中度骨质疏松患者,干预措施需要更加综合,不仅要补充钙和维生素D,可能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但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因素。
重度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2.5,并且发生过椎体骨折等多处脆性骨折。重度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极高,在护理和干预时要特别小心,避免患者摔倒等情况,对于老年人等重度骨质疏松人群,需要家人密切关注其活动,防止骨折再次发生,同时在治疗上要根据患者整体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考虑药物治疗的同时,注重生活中的安全防护。
二、基于骨折风险评估的分级
1.低风险
通过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如FRAX)评估骨折概率较低,一般来说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的概率<3%,发生任何重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20%。这类人群骨密度可能处于正常或骨量减少范围,但仍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以维持骨健康,防止向高风险发展。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重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比如年轻人可以通过运动等方式积累骨量,老年人也能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延缓骨量丢失。
2.中风险
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的概率在3%-20%之间,或10年内发生任何重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20%。此阶段需要更加关注骨健康,除了基本的生活方式调整外,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骨密度等,评估是否需要开始进行药物或其他强化干预措施,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年轻的中风险人群可能更注重通过运动和营养来改善骨状况,而老年中风险人群可能需要在生活方式调整基础上考虑适当的药物辅助治疗,但要权衡药物风险和收益。
3.高风险
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的概率≥3%,或已经发生过脆性骨折且具有多个危险因素的人群。高风险人群骨折风险很高,需要积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等,同时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止骨折发生。对于不同年龄的高风险人群,药物选择和生活护理有不同考量,比如老年高风险人群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并且家人要加强对其生活环境的安全改造,如去除障碍物等,降低摔倒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