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感染性腹泻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病原体方面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环境上气温波动大、环境卫生差易引发;生活方式中饮食不规律、个人卫生习惯不良会增加患病风险。
一、病原体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春季是轮状病毒活跃的时期之一,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感染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后会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症状。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腹泻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婴幼儿,可引起大量水样便,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
2.诺如病毒:诺如病毒也是春季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感染诺如病毒,但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受影响。诺如病毒感染后,潜伏期较短,一般1-2天即可发病,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腹泻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呕吐症状也较为明显,同时可能伴有腹痛、恶心等症状。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如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等可引起春季感染性腹泻。大肠杆菌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肉类、变质的蔬菜等)进入人体肠道。儿童的肠道菌群相对不稳定,更容易受到大肠杆菌的侵袭。大肠杆菌在肠道内繁殖并产生毒素,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发生,一般表现为黏液脓血便或稀便,可能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
2.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被污染的蛋类、肉类等食物是沙门氏菌的重要传播载体。春季气温逐渐升高,有利于沙门氏菌的繁殖。人类摄入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后,沙门氏菌会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腹泻。感染沙门氏菌后,患者可能出现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腹泻的粪便性状多样,可为水样便、黏液便等。
二、环境因素
(一)气温变化
春季气温波动较大,人体的胃肠道对气温变化较为敏感。当气温下降时,人体为了维持体温,胃肠道的血管会收缩,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同时,气温的变化可能导致人体免疫力暂时下降,使得肠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例如,当人体腹部受凉时,肠道蠕动可能会加快,从而引发腹泻。儿童由于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对气温变化更为敏感,更容易因气温变化而发生感染性腹泻。
(二)环境卫生
春季如果环境卫生状况不佳,如水源被污染、食物储存不当等,会增加感染性腹泻的发生风险。水源被污染后,其中可能含有各种病原体,人们饮用这样的水后容易引发肠道感染。食物储存不当,如食物放置在不清洁的环境中,或保存时间过长发生变质,其中的病原体大量繁殖,食用后会导致感染性腹泻。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场所,春季感染性腹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生活方式因素
(一)饮食不规律
春季人们的生活节奏可能发生变化,饮食不规律较为常见。例如,暴饮暴食、过度食用生冷食物等。过度食用生冷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儿童如果经常食用生冷食物,如未经充分加热的冷饮、生鱼片等,更容易引起肠道不适和感染性腹泻。此外,饮食不规律还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降低胃肠道的抵抗力,增加感染病原体的机会。
(二)个人卫生习惯不良
个人卫生习惯不良也是春季感染性腹泻的诱发因素之一。例如,不注意手卫生,在接触了污染的物品后不及时洗手,然后用手接触口部,就容易将病原体带入体内引发感染。儿童由于自我卫生管理能力较弱,更需要家长督促其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另外,不注意饮食卫生,如食用未清洗干净的水果、蔬菜等,也会增加感染病原体的风险,从而导致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