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有特定症状表现,包括晨起疼痛明显、局部集中在跟骨内侧结节处疼痛及活动受限;体格检查有迈尔斯征阳性及足底筋膜走行区域压痛;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排除其他骨骼疾病,超声能显示足底筋膜厚度等情况,MRI可敏感发现足底筋膜炎症等,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人群在各方面表现有差异。
一、症状表现
1.疼痛特点
晨起疼痛明显:患者早晨起床后,第一步踩地时足跟部疼痛较为剧烈,这是因为经过一夜的休息,足底筋膜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晨起活动后受到牵拉刺激而引发疼痛,但行走片刻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不过,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如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疼痛又会加重。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比如儿童若患有足底筋膜炎,晨起踩地时也会出现足部不适,但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其行走姿态;中老年人群由于足底筋膜退变等原因,晨起疼痛可能更为常见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局部疼痛位置:疼痛主要集中在足底跟骨内侧结节处,也就是足底筋膜的起点部位。可以通过用手指按压该区域来初步判断是否有压痛,若按压此处出现明显疼痛,提示可能存在足底筋膜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由于足底筋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更容易在跟骨内侧结节处出现压痛;有足部外伤史或曾有足部过度使用情况的人群,该部位压痛可能更为显著。
2.活动受限:患者行走时会感到足底疼痛,导致行走步态异常,可能会出现踮脚行走等情况以减轻足底筋膜的牵拉。对于儿童来说,活动受限可能表现为不愿意走路、步态蹒跚;中老年人群活动受限可能会影响日常的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进而影响生活质量。
二、体格检查
1.迈尔斯征(Millssign):让患者坐位,膝关节伸直,足被动背伸,此时足底筋膜被牵拉,如果跟骨内侧结节处出现疼痛,则为迈尔斯征阳性,提示足底筋膜炎可能。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该检查时,儿童由于配合度可能较差,需要医护人员耐心操作;中老年人群要注意检查时的力度,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
2.压痛检查:除了跟骨内侧结节处的压痛外,还需检查足底筋膜走行区域是否有其他压痛部位。比如从跟骨结节向足趾方向按压足底筋膜,若在筋膜走行的某一段出现疼痛,也支持足底筋膜炎的诊断。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运动员由于足部使用过度,其足底筋膜走行区域可能存在多处压痛;肥胖人群由于体重对足底筋膜的压力较大,也可能在足底筋膜走行区域出现压痛。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多数足底筋膜炎患者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但可用于排除其他骨骼疾病,如跟骨骨刺等。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现跟骨内侧结节处有骨质增生(跟骨骨刺),不过即使没有骨刺,也不能排除足底筋膜炎,因为约有50%的足底筋膜炎患者伴有跟骨骨刺,而没有骨刺的人也可能患上足底筋膜炎。对于儿童,X线检查要注意辐射剂量,尽量采用低剂量的拍摄方式;中老年人群X线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骨骼病变对足底疼痛的影响。
2.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足底筋膜的厚度、有无炎性改变等。正常足底筋膜厚度一般在2-4mm左右,如果厚度超过4mm且伴有筋膜回声不均匀、筋膜内有低回声区等表现,提示可能存在足底筋膜炎。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足底筋膜厚度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足底筋膜相对较薄,中老年人群由于退变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厚;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高强度运动的运动员,超声下可能更早出现足底筋膜的异常改变。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能够更敏感地发现足底筋膜的炎症、水肿等情况。可以看到足底筋膜增厚、信号异常等表现,对于诊断不典型的足底筋膜炎具有重要价值。儿童进行MRI检查时要注意固定好身体,避免运动伪影影响图像质量;中老年人群MRI检查主要是为了更精确地评估足底筋膜的病变情况,以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