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便血的原因可分为肠道自身因素、全身血液系统因素及其他因素。肠道自身因素包括肛裂(1-3岁幼儿多见,便鲜血、量少、排便哭闹)、直肠息肉(各年龄段可发,便鲜血、不混便、可脱出)、肠炎(感染性肠炎多由病毒等感染,6个月-2岁婴幼儿易患,有黏液脓血便等;非感染性肠炎如过敏性肠炎与接触过敏原有关,有过敏表现);全身血液系统因素包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年龄段可发,有瘀点等,严重时大量便血)、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幼儿期或儿童早期发病,有慢性或反复肠道出血及关节等出血表现);其他因素包括食物过敏(1岁以内婴儿易发生,有呕吐等过敏表现,便血颜色不定)、肠套叠(2岁以内幼儿高发,尤其是4-10个月婴儿,有果酱样血便、哭闹等)。
一、肠道自身因素
(一)肛裂
1.发生情况:多见于1-3岁幼儿,常因大便干结,排便时过度用力撑破肛管皮肤所致。
2.便血特点:便血颜色鲜红,量较少,一般附着在粪便表面,幼儿排便时会因疼痛而哭闹不安。
3.年龄因素:幼儿肠道发育尚不完善,若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易导致大便干结,增加肛裂发生风险。
(二)直肠息肉
1.发生情况:较为常见,多为良性病变。可能与遗传、炎症刺激等有关。
2.便血特点:便血颜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常是便后手纸上有血迹,有时排便时可见息肉脱出肛门外,幼儿一般无疼痛等其他明显不适,但反复出血可能导致贫血。
3.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幼儿均可发生,3-6岁相对多见。
(三)肠炎
1.感染性肠炎
发生情况: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寄生虫感染引起。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受病原体侵袭。
便血特点:不同病原体感染导致的肠炎便血表现有差异,病毒感染性肠炎可能为黏液脓血便,细菌感染性肠炎也可有脓血便等,同时常伴有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年龄因素:幼儿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更易患感染性肠炎,因该阶段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
2.非感染性肠炎:如过敏性肠炎,多与幼儿接触或食用过敏原有关,除便血外,常伴有皮疹、瘙痒、呕吐等过敏相关表现,年龄较小的幼儿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过敏症状而被忽视。
二、全身血液系统因素
(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发生情况: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引起。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2.便血特点:除肠道出血导致的便血外,皮肤可见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也较常见,幼儿可有皮肤出血点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大量便血。
3.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幼儿均可发病,发病机制与幼儿自身免疫调节功能尚不完善有关。
(二)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1.发生情况:如血友病等遗传性疾病,因体内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2.便血特点:可表现为慢性或反复的肠道出血,除便血外,有关节出血、深部组织血肿等表现,幼儿发病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
3.年龄因素: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多在幼儿期或儿童早期发病,与遗传因素相关。
三、其他因素
(一)食物过敏
1.发生情况:幼儿肠道屏障功能较弱,对某些食物易产生过敏反应。常见的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等。
2.便血特点:除便血外,可能伴有呕吐、腹泻、皮疹等表现,便血颜色可为鲜红或暗红,具体取决于过敏累及肠道的部位和程度。
3.年龄因素:1岁以内的婴儿相对更易发生食物过敏,因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接触新食物时易引发免疫反应。
(二)肠套叠
1.发生情况:多见于2岁以内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是由于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引起肠梗阻。
2.便血特点:典型表现为果酱样血便,同时伴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等症状。
3.年龄因素:2岁以内幼儿肠套叠高发,与该阶段肠道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如肠系膜相对较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