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要控制高血压(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在130/80mmHg以下)和糖尿病(严格控血糖,如糖化血红蛋白约7%),避免接触肾毒性药物(儿童避免肾毒性药,成人慎用地马兜铃酸中药等)和化学物质(接触重金属的人群做好防护);二级预防需定期体检,有基础病人群至少每年查尿常规、肾功能,体检发现指标异常及时到肾内科就诊,对早期肾脏病变采取相应治疗延缓进展。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高血压均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应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一般建议每日盐摄入量<6克;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等)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研究表明,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能显著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例如,对于年轻高血压患者,积极控制血压可减少对肾脏小血管的损伤,延缓肾脏病变进展;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平稳控制血压有助于减少心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以及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肾脏肾小球等结构,引发糖尿病肾病。如年轻糖尿病患者,若能良好控制血糖,可大大降低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概率;老年糖尿病患者更要注重血糖的平稳控制,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高血糖对肾脏的损害积累更快。一般要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避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二)避免接触肾毒性物质
1.药物
不同年龄人群对肾毒性药物的易感性不同。例如,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应避免使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如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对于成人,也要谨慎使用可能损害肾脏的药物,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等),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肾小管间质病变。在使用造影剂等可能影响肾脏血流的药物时,要注意水化等预处理,以减少对肾脏的损伤。
2.化学物质
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铅、镉等)的人群,患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增加。在职业环境中接触这些化学物质的人群,如从事采矿、蓄电池生产等工作的人员,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用具、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等,以减少肾脏受到化学物质的损害。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一)定期体检
1.不同人群的体检频率
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应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检查。一般建议至少每年检查一次。例如,高血压患者每3-6个月应检查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以便早期发现肾脏损害;糖尿病患者除了定期检查血糖外,每半年左右应进行一次肾功能及尿蛋白相关检查,如尿微量白蛋白等,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2.体检指标的意义
血肌酐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可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尿蛋白的出现也往往是肾脏病变的早期信号,如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可能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早期肾脏损伤的表现。通过定期体检监测这些指标,能够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阶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二)早期干预肾脏疾病
一旦在体检中发现肾脏相关指标异常,如尿蛋白阳性、肾功能轻度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到肾内科就诊。对于不同病因引起的早期肾脏病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对于高血压肾损害早期,积极控制血压是关键;对于糖尿病肾病早期,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同时可使用一些改善肾脏微循环等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延缓肾脏病变向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