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良性来源广、生长慢,恶性有原发和转移;骨癌多指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类似恶性骨肿瘤;两者治疗及预后不同,良性骨肿瘤手术切除预后好,恶性骨肿瘤综合治疗预后差,转移性骨癌治疗改善生活质量,不同人群患骨肿瘤骨癌有差异,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一、定义与来源
骨肿瘤:是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如血管、神经、骨髓等)的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骨肿瘤来源较广,比如骨软骨瘤来源于成软骨细胞,多发生于青少年,通常生长缓慢,不转移;恶性骨肿瘤主要是原发于骨组织的骨肉瘤等,也有转移而来的转移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常由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骨组织所致。
骨癌:一般狭义上的骨癌多指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主要来源于骨组织本身的细胞恶变,如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是青少年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细胞具有过度增殖、侵袭和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
二、临床表现差异
骨肿瘤:良性骨肿瘤早期症状多不明显,随着肿瘤增大可能会出现局部肿块,肿块生长缓慢,一般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如果是长骨的良性肿瘤,可能会因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症状,如压迫神经可引起肢体麻木等。恶性骨肿瘤早期也可能有疼痛,疼痛往往进行性加重,夜间痛比较明显,局部肿块生长迅速,表面皮温可能升高,静脉怒张,还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等,晚期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等情况。
骨癌:主要指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临床表现与恶性骨肿瘤类似,因为骨癌是恶性骨肿瘤的一种通俗说法,所以会有局部疼痛进行性加重、肿块迅速增大、功能障碍等表现,还可能出现转移相关症状,如转移至肺可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骨肿瘤:良性骨肿瘤在X线片上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骨质病变,有完整的骨皮质包绕,骨破坏区周围有硬化边,生长方式多为膨胀性生长;CT检查可更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I检查能更好地显示肿瘤对软组织的侵犯情况等。恶性骨肿瘤X线片上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骨质破坏,有骨膜反应,如Codman三角、日光射线征等,软组织肿块影较常见;CT和MRI能更精准判断肿瘤的范围、周围组织受累情况以及有无转移等。
骨癌:作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一种,影像学表现符合恶性骨肿瘤特点,比如骨肉瘤在X线片上常见长骨干骺端的骨质破坏,有肿瘤骨形成,表现为云絮状、针状等高密度影,MRI可明确肿瘤在骨髓腔和软组织中的范围。
四、治疗及预后区别
骨肿瘤:良性骨肿瘤一般采取手术切除即可,预后较好,复发率低,切除后多能恢复正常的骨骼功能和生活状态。恶性骨肿瘤的治疗则比较复杂,多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等指标相对较低,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也能改善预后,比如早期骨肉瘤经过综合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长期生存。
骨癌:由于骨癌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治疗同恶性骨肿瘤的综合治疗,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肿瘤的分期、治疗是否规范、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早期骨癌如果能及时手术切除并配合放化疗等,预后相对较好;晚期骨癌预后则较差,患者生存质量会受到较大影响。对于转移性骨癌,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预后与原发肿瘤的情况以及骨转移的程度等有关。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骨肿瘤和骨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中都有不同体现,比如青少年更容易发生原发性良性骨肿瘤,而中老年人转移性骨肿瘤相对多见;男性和女性在某些骨肿瘤的发病上可能有一定差异;长期接触某些放射性物质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患骨肿瘤的风险可能增加;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发生转移性骨肿瘤的几率更高等。在面对骨肿瘤和骨癌时,都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诊断,然后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