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是否患有肾病需综合尿液、血液、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结果,尿液检查可通过尿常规等初步判断肾脏损伤等情况,血液检查的肾功能和血常规能反映肾脏滤过功能及是否贫血等,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等,必要时还需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不同人群检查需依自身特点调整评估。
一、尿液检查
1.尿常规
尿蛋白:肾病患者可能出现尿蛋白阳性,正常情况下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微,通过尿常规检测尿蛋白可以初步判断肾脏是否有损伤。例如肾小球肾炎等肾病,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会导致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
尿潜血:尿潜血阳性提示尿液中有红细胞存在,肾病如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等都可能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红细胞进入尿液,从而出现尿潜血阳性。
尿比重:肾脏具有调节尿液比重的功能,肾病患者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可能出现异常,尿比重会发生改变。比如慢性肾衰竭患者,尿比重常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脏浓缩功能严重受损。
尿沉渣镜检:可以观察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如果发现管型,尤其是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对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可见红细胞管型。
二、血液检查
1.肾功能检查
血清肌酐(Scr):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时,血清肌酐水平会升高。不过血清肌酐在早期肾病时可能正常,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1/3时,血清肌酐才会明显升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血清肌酐正常范围不同,一般成年男性血清肌酐正常范围约53-106μmol/L,成年女性约44-97μmol/L。
尿素氮(BUN):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主要经肾小球滤过排出。当肾功能受损时,尿素氮可升高,但尿素氮易受饮食、感染、出血等多种因素影响。例如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可使尿素氮升高,所以单独尿素氮升高不一定完全由肾病引起。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血清肌酐、年龄、性别等公式计算得出,能更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早期肾病时eGFR可能已经出现下降。
2.血常规
肾病患者如慢性肾衰竭,常出现贫血,血常规中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这是因为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不同年龄段贫血的判断标准不同,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30g/L,成年女性<120g/L可考虑贫血。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例如多囊肾患者肾脏超声可见多个液性暗区;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可能缩小、实质回声增强等。不同年龄人群肾脏大小有差异,一般成年男性肾脏长约10-12cm,宽约5-6cm,厚约3-4cm;成年女性肾脏稍小于男性。通过超声检查还可以发现肾脏有无结石、囊肿等其他病变。
2.CT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的肾脏病变,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细微结构。例如肾脏肿瘤等病变,CT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在检查时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尤其是儿童等对辐射敏感的人群。
四、肾穿刺活检
1.适用情况
当通过上述检查仍不能明确肾病的病理类型时,可能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例如肾病综合征患者,通过肾穿刺活检可以明确是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等具体病理类型,从而指导治疗。
2.注意事项
肾穿刺活检是有创检查,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充分评估风险。儿童进行肾穿刺活检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操作时要更加轻柔准确,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尿液情况等,防止出现出血等并发症。
总之,检查有没有肾病需要综合尿液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根据各自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