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长骨刺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需休息、避免诱因、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和局部外用药物;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且严重影响生活工作的情况,包括骨刺切除术和跟骨减压术,手术需考虑患者全身状况等因素。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避免诱因
对于大多数脚后跟长骨刺的患者,首先要注意休息,减少久站、长时间行走等加重足跟负担的活动。比如,对于经常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服务员等,应适当增加休息频率,每小时左右休息5-10分钟,避免足跟持续受压。同时,要避免穿不合适的鞋子,如鞋底过硬、鞋跟过高的鞋子,选择鞋底柔软、鞋跟高度适中且能提供良好足弓支撑的鞋子,以减少足跟的压力和刺激。
对于有肥胖问题的人群,应适当控制体重,因为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足跟的负荷,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减轻体重,例如体质指数(BMI)超过28的人群,可通过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每分钟60-100米)结合饮食控制来减重。
2.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用温水泡脚,每次15-20分钟,每天1-2次,利用热传导促进足跟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对于老年人,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一般控制在40-45℃即可,因为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对温度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感。
超声波治疗:超声波能够深入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通过特定的超声波设备对足跟部位进行治疗,一般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由医护人员操作,治疗频率和时长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每周进行2-3次,每次10-15分钟。
冲击波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刺激组织的修复和再生。通过高能量的冲击波作用于足跟骨刺部位,一般需要进行多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1-2周,具体次数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而定,多数患者需要3-5次治疗。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以缓解足跟骨刺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的人群,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要谨慎,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胃溃疡、胃出血等。例如有慢性胃炎病史的患者,在使用布洛芬时可以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对于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使用时也需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一般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并根据情况调整剂量。
2.局部外用药物
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局部外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可直接涂抹在足跟疼痛部位,通过皮肤吸收发挥抗炎止痛作用。对于儿童,由于皮肤较为娇嫩,一般不建议使用局部外用的非甾体抗炎药,除非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因为儿童皮肤吸收药物的情况与成人不同,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三、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当患者经过长时间的保守治疗无效,足跟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经过3-6个月以上的规范保守治疗,足跟疼痛仍持续存在,行走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无法正常上下楼梯、行走距离明显缩短等情况。
2.手术方式
骨刺切除术:通过手术将足跟部位的骨刺切除,解除骨刺对周围组织的刺激。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术后感染、伤口不愈合等。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伤口愈合能力较差,术后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术前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以降低手术风险。对于老年人,手术前还需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确保能够耐受手术。
跟骨减压术:对于一些跟骨内压力增高引起的足跟疼痛,可采用跟骨减压术,通过降低跟骨内的压力来缓解疼痛。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等情况与骨刺切除术类似,也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基础疾病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