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肿瘤起源于软骨组织,分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良性有骨软骨瘤(好发青少年长骨干骺端,一般缓生,无症状可随访,有症状等需手术)和内生软骨瘤(多在手足短管状骨,无症状可观察,有症状等需手术);恶性软骨肉瘤发病30-60岁,有疼痛、肿块等,以手术为主结合辅助化疗。诊断靠影像学(X线、CT、MRI)和病理检查。
常见类型及特点
良性软骨肿瘤
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多见于长骨干骺端,如股骨远端、胫骨近端等。肿瘤由骨性基底、软骨帽组成,软骨帽在X线等影像学检查下可显示,一般生长缓慢,多数无症状,少数因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疼痛、畸形等表现。从年龄因素看,青少年时期骨骼生长活跃,骨软骨瘤相对更易发生;生活方式上,一般无特殊相关生活方式诱因,但过度运动等可能在局部产生一定影响;病史方面,既往无特殊与骨软骨瘤直接相关的病史,但有家族遗传倾向的话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内生软骨瘤:多发生于手足短管状骨,多见于青壮年。肿瘤位于骨髓腔内,呈膨胀性生长,X线表现为髓腔内圆形或椭圆形透光区,边缘整齐,有硬化边。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因病理骨折出现疼痛、肿胀等表现。年龄上青壮年相对常见;生活方式一般与该肿瘤无特定关联;病史方面,部分患者可能有骨折病史相关,但内生软骨瘤本身发病主要与软骨组织异常增殖有关。
恶性软骨肿瘤
软骨肉瘤:是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分为中心性软骨肉瘤、周围性软骨肉瘤等。中心性软骨肉瘤好发于骨盆、股骨等部位,周围性软骨肉瘤多起源于骨软骨瘤恶变。患者常表现为疼痛、肿块,肿瘤生长较快,影像学上可见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等。年龄上中年人群相对高发;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某些可能致癌物质等可能有一定影响,但证据尚不十分确凿;病史方面,有良性软骨肿瘤恶变史的患者发生软骨肉瘤风险增加。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可初步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等,如骨软骨瘤的骨性基底和软骨帽表现,内生软骨瘤的髓腔内透光区等。对于软骨肉瘤,可看到骨质破坏、钙化等情况。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X线表现可能因骨骼发育等情况有所不同,青少年骨软骨瘤的软骨帽有其特定的X线特征。
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肿瘤的内部结构、骨皮质破坏情况等,对于判断软骨肿瘤的范围等有重要价值。在评估软骨肉瘤的软组织肿块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方面优于X线。
MRI:对软骨肿瘤的软组织侵犯情况显示更佳,能明确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对于良恶性软骨肿瘤的鉴别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患者的MRI表现会因骨髓等组织的特性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儿童骨髓含水量高,MRI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
病理检查:是诊断软骨肿瘤良恶性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排列等特征来判断肿瘤性质。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进行病理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额外损伤。
治疗原则
良性软骨肿瘤
骨软骨瘤:若无症状一般无需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其生长情况;若出现疼痛、影响关节功能或有恶变倾向等情况,则需手术切除。手术时要注意完整切除肿瘤,包括软骨帽等结构。对于青少年患者,手术要考虑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减少对骨骺的损伤。
内生软骨瘤:无症状者可观察,有症状或发生病理骨折等情况时需手术切除,一般行病灶刮除并植骨术。对于儿童患者,植骨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儿童骨骼生长的特点,尽量选择生物相容性好且有利于儿童骨骼发育的材料。
恶性软骨肿瘤
软骨肉瘤:以手术治疗为主,一般行根治性切除,如截肢术或保肢手术等。术后根据情况辅助化疗等。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手术耐受性等需要综合评估;对于儿童患者,保肢手术要充分考虑儿童骨骼的生长潜力以及术后功能恢复等问题,化疗的选择要谨慎,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过度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