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发生在早产儿的慢性肺部疾病,与早产、氧暴露、机械通气、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有呼吸系统及生长发育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影像学等诊断,预防需减少氧暴露和机械通气损伤、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调整呼吸支持、抗炎对症等,早产儿家庭要密切关注并配合治疗。
发病相关因素
早产因素:早产儿的肺部发育尚未成熟,肺泡数量少、肺泡毛细血管发育不完善等,使得肺部更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增加了患BPD的风险。孕周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发生BPD的概率越高。例如,出生孕周小于28周的早产儿,BP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周较大的早产儿。
氧暴露与机械通气:出生后为维持生命体征往往需要吸氧甚至机械通气支持,然而高浓度氧和机械通气产生的氧自由基等会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肺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而引发BPD。研究发现,长时间接受高浓度吸氧(如吸入氧浓度>0.4)和较长时间机械通气(如超过72小时)的早产儿,BPD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炎症反应:在早产儿肺部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受到感染或其他损伤刺激时,会启动炎症反应。多种炎症因子参与其中,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反应持续存在会破坏肺部的正常组织结构,影响肺泡的发育和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的功能,促进BPD的形成。
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表现:出生后数周逐渐出现呼吸增快、呼吸困难,可能伴有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发绀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呼吸浅快、呼吸节律不整等情况。
生长发育相关表现:由于肺部功能受损,患儿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增长缓慢,身长增长也低于正常同龄儿。这是因为肺部疾病影响了氧气的摄取和气体交换,导致机体能量消耗增加,营养物质利用障碍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不同时期的BPD在X线上有不同表现。早期可能表现为两肺弥漫性浸润影等,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肺纹理增粗、肺气肿、肺不张等改变。胸部CT检查对于评估肺部病变的细节更加敏感,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结构的改变,如肺泡数量、肺间质情况等,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BPD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临床表现结合病史:结合早产儿出生孕周、出生体重、出生后机械通气及吸氧情况等病史,以及患儿出现的呼吸系统症状和生长发育情况,综合判断是否患有BPD。
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方面
减少不必要的氧暴露和机械通气损伤:对于早产儿,应合理调控吸氧浓度,尽量避免高浓度氧的长时间使用,采用最低有效氧浓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5%-93%)。同时,在机械通气时,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如小潮气量、低气道压等通气方式,减少机械通气对肺部的损伤。
早期营养支持:早产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保证足够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有助于促进肺部的发育和机体的整体生长,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BPD的发生风险。例如,母乳喂养对早产儿尤为重要,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和免疫物质有助于早产儿肺部及整体健康。
治疗方面
呼吸支持调整:根据患儿病情逐渐调整氧疗方式,如从高浓度吸氧逐渐过渡到低浓度吸氧或无创通气等。对于仍需要机械通气的患儿,继续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并根据患儿的反应调整通气参数。
抗炎等对症治疗:针对炎症反应可能会使用一些抗炎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积极处理并发症,如合并感染时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此外,对于生长发育迟缓的患儿,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可请营养科等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
对于早产儿家庭来说,要密切关注患儿的呼吸、生长发育等情况,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交叉感染等,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