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需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超声、CT、MRI及MRCP)、实验室(肿瘤标志物、胰腺外分泌功能)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鉴别,慢性胰腺炎多有长期饮酒史,腹痛等表现及相应检查异常,胰腺癌腹痛、黄疸等表现及检查有其特点,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患者各检查表现和意义有差异。
胰腺癌:腹痛多为上腹部深部的持续性钝痛或钻痛,夜间及仰卧与脊柱伸展时加剧,俯卧、蹲位、弯腰坐位或蜷膝侧卧位可使腹痛减轻,黄疸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多呈进行性加重,伴有皮肤瘙痒、尿色深黄、粪便陶土色等,体重减轻明显且进展较快,可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不同性别患者发病可能与激素等因素有一定关联,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脂饮食等可能增加胰腺癌风险。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慢性胰腺炎:可发现胰腺实质回声不均匀,胰管扩张、狭窄或串珠样改变,胰管内可能有结石等,不同年龄患者超声表现可能因胰腺组织状态不同而有差异,老年患者胰腺组织萎缩等可能影响超声图像判断。
胰腺癌:可发现胰腺局限性肿块,胰管扩张(“双管征”)等,超声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
CT检查:
慢性胰腺炎:可见胰腺体积改变,可缩小或增大,胰腺实质密度不均匀,胰管扩张、结石等,增强扫描可见胰腺实质强化不均匀,老年患者因组织退行性变可能影响CT图像分析。
胰腺癌:表现为胰腺肿块,边界不清,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可发现周围血管受侵、淋巴结转移等情况,CT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检查方法,不同年龄患者由于身体基础状况不同,CT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
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慢性胰腺炎:能清晰显示胰管形态,如胰管扩张、狭窄等,对胰腺实质病变显示也有一定价值,不同性别患者因生理结构差异对MRI图像解读影响不大,但年龄因素可能影响胰腺组织的信号表现。
胰腺癌:可更清楚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CP能更好地显示胰胆管系统情况,有助于判断梗阻部位等,对于一些不典型胰腺癌的诊断有帮助。
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
CA19-9:胰腺癌时CA19-9水平常明显升高,慢性胰腺炎时CA19-9也可轻度升高,但一般低于胰腺癌时的水平,不过部分慢性胰腺炎患者可能因炎症刺激出现CA19-9升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不同年龄人群CA19-9的基础水平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因其他慢性疾病导致CA19-9轻度升高而干扰判断。
其他标志物:如CA242、CA125等在胰腺癌时也可能有不同程度升高,慢性胰腺炎时一般无明显升高或升高不显著,这些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
慢性胰腺炎: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异常,如促胰液素刺激试验显示胰液分泌量、碳酸氢盐浓度及胰酶含量降低等,不同年龄患者因胰腺功能储备不同,试验结果可能有差异,年轻患者胰腺储备功能相对较好时,可能试验异常表现相对不明显。
胰腺癌:一般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多无明显异常,因为胰腺癌主要影响胰腺的内分泌及局部占位情况,对胰腺外分泌功能影响相对较小。
组织病理学检查
慢性胰腺炎:胰腺组织可见腺泡萎缩、胰管扩张、胰管内结石或蛋白栓形成、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等慢性炎症改变,通过细针穿刺活检等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慢性炎症表现。
胰腺癌:病理检查可见癌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排列成腺管状、乳头状等结构,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如导管腺癌等,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鉴别诊断的金标准,但对于一些早期小肿瘤的穿刺可能存在假阴性等情况,需要结合多种检查综合判断。
总之,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有疑似症状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在鉴别过程中各检查方法的表现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