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痛有局部和全身症状,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与生活方式和病史有关。局部症状包括牙龈外观改变、牙齿相关症状、牙周袋形成及溢脓;全身症状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儿童牙龈肿痛与乳牙龋齿、萌出性龈炎等有关;孕妇因激素变化易加重牙龈肿痛且用药需谨慎;老年人多与牙周病、根面龋等有关。口腔卫生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影响牙龈肿痛;既往牙周病史、龋齿病史易引发牙龈肿痛。
牙龈外观改变:牙龈可能会出现红肿现象,正常牙龈呈淡粉色且质地坚韧,而牙龈肿痛时,牙龈颜色会变红,质地也变得松软,严重时可能会有糜烂、溃疡等表现。例如,牙周炎患者的牙龈会明显红肿,边缘圆钝,与牙面分离。
牙齿相关症状:可能会有牙齿的不适,如牙齿有浮出感,咀嚼时疼痛加剧。如果是龋齿引起的牙龈肿痛,可能会伴有牙齿对冷热刺激敏感的情况,当龋洞较深接近牙髓时,冷热刺激会引发疼痛。
牙周袋形成及溢脓:牙周病导致的牙龈肿痛,可能会形成牙周袋,用探针探查时可探及牙周袋,并且有脓性分泌物从牙周袋溢出。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严重的牙龈肿痛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发热症状,尤其是由细菌感染较重引起的情况。比如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患者,除了牙龈剧烈疼痛、出血外,还可能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淋巴结肿大:牙龈肿痛时,相应区域的淋巴结可能会肿大,有压痛感。例如下颌牙龈肿痛时,下颌下淋巴结可能会肿大。
不同人群牙龈肿痛症状的特点
儿童
儿童牙龈肿痛可能与乳牙龋齿、萌出性龈炎等有关。乳牙龋齿引发的牙龈肿痛,除了局部牙龈红肿外,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进食,导致儿童不愿用患侧咀嚼,还可能伴有低热,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容易扩散。萌出性龈炎常见于乳牙或恒牙萌出时,牙龈覆盖部分牙齿,出现红肿,儿童可能会有牙龈瘙痒、不适,喜欢用手触碰牙龈等表现。
孕妇
孕妇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发生牙龈肿痛。孕期牙龈肿痛可能会在原有牙龈炎的基础上加重,表现为牙龈红肿更明显,出血倾向增加。同时,孕妇可能会因为牙龈肿痛而影响进食,进而影响自身营养摄入和胎儿的营养供应。而且孕妇在用药上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老年人
老年人牙龈肿痛多与牙周病、根面龋等有关。牙周病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牙龈萎缩、牙根暴露,容易导致食物嵌塞,进而引发牙龈肿痛,同时可能伴有牙齿松动等情况。根面龋也是老年人常见的问题,龋坏的牙根周围牙龈出现肿痛,由于老年人的感觉相对迟钝,肿痛症状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病情可能较为隐匿,容易被忽视。
牙龈肿痛症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口腔卫生不良:长期不刷牙、不使用牙线等,会导致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刺激牙龈引起肿痛。例如,每天不认真刷牙,牙面上残留的食物残渣会被细菌分解,产生有害物质刺激牙龈,引发炎症肿痛。
饮食习惯: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对牙龈产生刺激,容易诱发牙龈肿痛。比如大量食用辣椒后,可能会导致牙龈局部充血、肿痛。此外,长期食用精细食物,缺乏膳食纤维,会影响口腔自洁作用,也容易增加牙龈肿痛的发生风险。
吸烟:吸烟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降低牙龈的抵抗力,增加牙龈发炎肿痛的概率。吸烟者的牙龈往往比较暗红,容易出血,且患牙周病的几率比非吸烟者高很多,牙龈肿痛的反复发作率也更高。
牙龈肿痛症状与病史的关联
既往牙周病史:如果患者既往有牙周炎病史,那么再次出现牙龈肿痛的可能性较大,且症状可能会比首次发作时更严重,因为牙周组织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破坏,牙龈的炎症更容易反复发作。例如,既往有中度牙周炎的患者,当口腔卫生状况不佳时,很容易再次出现牙龈红肿、疼痛等症状。
既往龋齿病史:有龋齿病史的患者,如果龋齿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龋洞继续发展,累及牙髓,进而引起根尖周炎症,就会导致牙龈肿痛。比如曾经有过深龋未治,现在出现牙龈反复肿痛,且牙齿有叩痛等症状,往往提示根尖周有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