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巨结肠是因直肠或结肠远端肠管痉挛致近端肠管肥厚扩张的先天性肠道畸形,病因与遗传及神经嵴细胞迁移异常有关,表现为排便困难、腹胀等,靠直肠指检等诊断,非手术治疗暂缓解,多需手术;婴儿便秘是排便次数少等,与喂养等因素有关,靠询问病史等诊断,通过调整喂养等非药物干预,严重时可短用泻药,二者特殊人群需分别考虑手术风险或非药物干预的适配性等。
婴儿便秘:是指婴儿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粪便干结的现象。多与喂养方式、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例如,人工喂养的婴儿,由于牛奶中酪蛋白含量较高,易引起便秘;婴儿活动量少也可能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引发便秘。
临床表现
婴儿巨结肠:
排便困难:出生后多有胎便排出延迟,生后48小时内无胎便或仅排出少量胎便,以后出现进行性腹胀、排便困难,需用开塞露、肥皂水灌肠或服泻药才能排便。
腹胀:腹部明显膨隆,可见肠型,随着病情进展腹胀逐渐加重。
呕吐:由于肠道梗阻,可出现呕吐,呕吐物可为奶汁或胆汁。
生长发育迟缓:长期排便不畅,营养吸收受影响,可出现体重不增、身高增长缓慢等情况。
婴儿便秘:
排便次数少:有的婴儿2-3天甚至更长时间才排便一次,但排便时无明显痛苦表现。
粪便性状:粪便干结、坚硬,呈颗粒状。
一般情况:婴儿精神、食欲多无明显异常,除非便秘非常严重时可能出现食欲减退等情况,但一般不会有腹胀进行性加重及呕吐等肠梗阻表现。
诊断方法
婴儿巨结肠:
直肠指检:直肠壶腹部空虚,拔出手指后,由于近端肠管内积存大量粪便,可排出恶臭气体及大便。
钡剂灌肠造影:可见痉挛段肠管狭窄,近端肠管扩张,结肠袋消失,是诊断婴儿巨结肠的重要方法之一。
直肠黏膜活检:取直肠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无神经节细胞,这是诊断婴儿巨结肠的金标准。
婴儿便秘: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喂养情况、生活习惯等,如婴儿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辅食添加情况,每日饮水量等。
体格检查:一般腹部无明显异常,有时可触及粪块。
必要时辅助检查:一般不需要特殊辅助检查,若怀疑有其他疾病导致的便秘,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引起的便秘。
治疗原则
婴儿巨结肠: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轻症、全身情况较差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儿。包括清洁灌肠、口服缓泻剂、定期扩肛等,以维持正常排便,但非手术治疗多为暂时缓解症状,最终多需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婴儿巨结肠的主要方法,如根治性手术(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等),通过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及部分扩张的结肠,恢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
婴儿便秘:
调整喂养方式: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人工喂养的婴儿可适当调整奶粉浓度,或在奶粉中添加适量的糖;及时添加辅食,如蔬菜泥、水果泥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增加婴儿肠道内的膳食纤维含量,促进肠道蠕动。
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帮助婴儿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一般可选择在进食后让婴儿坐便盆,逐渐形成条件反射。
增加活动量:鼓励婴儿适当增加活动,如让婴儿多爬行等,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便。
药物治疗:一般尽量避免使用药物,若便秘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少量温和的泻药,如开塞露等,但应避免长期使用,以免形成药物依赖。
特殊人群考虑
婴儿巨结肠:对于婴儿巨结肠患儿,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婴儿年龄小,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专业的儿科外科医生评估下进行手术。术后需要密切观察婴儿的恢复情况,包括伤口愈合、排便情况等,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促进婴儿生长发育。
婴儿便秘:对于婴儿便秘,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因为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药物可能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在调整喂养和生活习惯过程中,要根据婴儿的年龄和个体情况逐步进行调整,确保婴儿在舒适的状态下改善便秘情况,同时要注意观察婴儿在调整过程中的反应,如粪便性状、排便次数等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