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老人褥疮是因身体局部长期受压等致组织溃烂坏死,有压力、摩擦力等成因,分四期有不同表现,可通过体位管理、皮肤护理等预防,家属及护理人员要精心照料,老人要配合并保持良好心态。
一、定义与成因
卧床老人褥疮是身体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组织溃烂坏死。其成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压力因素:卧床老人活动少,身体某部位长时间受压迫,如骨隆突处(骶尾部、足跟、髋部等),会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发褥疮。例如,骶尾部长期受压时,皮肤及皮下组织因缺血容易出现损伤。
摩擦力和剪切力:摩擦力是皮肤与表面粗糙物体之间发生相对移动产生的力,剪切力是两层组织间发生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相对移位所引起的、使组织撕裂的力。如老人在床上被拖拉时,皮肤受到摩擦力作用,或者身体下滑时产生剪切力,都可能损伤皮肤及深部组织,增加褥疮发生风险。
潮湿因素:老人皮肤易受汗液、尿液等潮湿刺激,皮肤会变得潮湿、松软,更容易受到摩擦等损伤,从而容易引发褥疮。比如,尿液失禁的老人若不能及时清理,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就易发生褥疮。
营养状况:卧床老人若存在营养不良,如蛋白质缺乏、维生素缺乏及微量元素不足等情况,会影响组织修复和抵抗力,使老人更易发生褥疮。例如,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皮肤组织的修复能力,降低身体对损伤的抵御能力。
二、临床表现
分期表现
Ⅰ期褥疮:局部皮肤完整,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且压之不褪色。此时皮肤表皮无破损,只是血液循环受到影响,皮肤颜色改变是其主要表现。
Ⅱ期褥疮:表皮或真皮部分缺损,表现为浅表皮破损,形成溃疡,创面呈粉红色,无坏死组织。这是褥疮发展到较浅层次的阶段,创面相对较表浅。
Ⅲ期褥疮:全层皮肤缺损,可看到皮下脂肪,但骨头、肌腱、肌肉尚未外露,创面可能有坏死组织,但深度不超过筋膜。此时创面有一定深度,能看到皮下组织。
Ⅳ期褥疮:全层皮肤及组织缺损,伴有骨头、肌腱或肌肉外露,创面可能有坏死组织或焦痂,常常伴有感染。此期褥疮情况较为严重,创面涉及深部组织,且容易发生感染。
三、预防措施
体位管理:定时为卧床老人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缩短翻身间隔时间。翻身时要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造成皮肤摩擦损伤。例如,可采用侧卧与仰卧交替的体位,减轻骨隆突处的压力。对于骶尾部受压部位,可使用软枕等将其架空,减少压力。
皮肤护理:保持老人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老人擦身、洗澡,使用温和的皮肤清洁剂。若老人有大小便失禁等情况,要及时清理,保持会阴部及臀部皮肤干燥。可以使用皮肤保护剂,如含有凡士林等成分的保护剂,保护皮肤免受潮湿刺激。
改善营养状况:保证卧床老人营养均衡,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的饮食。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老人,可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供应。蛋白质有助于伤口修复,维生素C等对皮肤健康有益,如多摄入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
使用合适的辅具:使用气垫床、减压床垫等辅助器具,减轻身体受压部位的压力。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气和放气,使身体受力部位不断变化,减少局部长时间受压;减压床垫则通过特殊的结构设计,分散身体压力。
四、对特殊人群(卧床老人)的温馨提示
家属及护理人员方面:要密切关注老人皮肤情况,定期检查身体易受压部位。家属和护理人员应掌握正确的翻身、皮肤清洁等护理方法,细心照料老人。因为老人自身活动能力差,需要外界的精心护理来预防褥疮。同时,要注意为老人选择合适的衣物和bedding(床上用品),衣物要柔软,bedding要保持清洁、干燥、平整。
老人自身方面:尽量配合护理操作,在身体条件允许时,可适当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肢体活动(在护理人员协助下),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皮肤损伤。另外,老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和卧床状态,这也有助于身体的整体健康,对预防褥疮等并发症有一定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