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成人也可患病,通过接触污染物品感染,有一般症状和特殊情况,可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治疗包括隔离休息、对症支持,抗病毒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预防要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儿童接种疫苗,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感染后需特殊关注。
一、疾病定义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成人也可能患病,不过成人感染后症状相对儿童可能较轻,但也需重视。肠道病毒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A组、肠道病毒71型等。
二、发病原因
(一)病毒感染
主要是通过接触肠道病毒污染的手、物品、食物、水等而感染。比如接触了被肠道病毒污染的玩具,然后用手触摸口部就可能引发感染;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者饮用被污染的水也会导致发病。
三、症状表现
(一)一般症状
1.发热:多数成人感染手足口病后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也有部分人可能体温稍高,但相对儿童来说,高热情况较少见。
2.皮疹:手、足、口腔等部位会出现皮疹或疱疹。手部皮疹多发生在手掌、手指部位;足部皮疹多在足底、脚趾部位;口腔内的疱疹可出现在口腔黏膜、舌、咽部等,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二)特殊情况
如果感染的是肠道病毒71型等较严重的病毒,少数成人也可能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表现,如神经系统受累,出现头痛、呕吐、精神差等症状;或者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的迹象,如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心率增快等,但这种情况相对儿童来说较为少见。
四、诊断方法
(一)临床症状观察
医生会根据患者出现的发热、手-足-口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典型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通过采集患者咽拭子、粪便等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如果检测出肠道病毒的核酸,即可确诊。
2.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肠道病毒特异性抗体,若抗体呈4倍以上升高,也可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休息:成人感染手足口病后也需要隔离,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一般隔离时间根据病情而定,至少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
2.对症支持: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如果体温较高且物理降温无效,虽然成人相对儿童用药需谨慎,但一般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需遵循用药禁忌等)。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二)抗病毒治疗
对于肠道病毒71型等较严重的病毒感染,在发病早期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但成人使用抗病毒药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预防措施
(一)个人卫生
1.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关键时间点。
2.注意个人物品的清洁,如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
(二)环境卫生
1.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以减少感染风险。
(三)疫苗接种
虽然目前针对成人的手足口病疫苗相对较少,但儿童可接种肠道病毒71型疫苗来预防相关严重感染,间接也可能减少成人接触相关病毒的机会。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有基础疾病的成人
本身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成人感染手足口病后,需要更加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手足口病可能导致发热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发热可能会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糖尿病患者发热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增大。所以这类人群感染后应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相关指标。
(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等,他们的免疫功能较弱,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且恢复较慢。这类人群需要严格做好防护,避免接触肠道病毒污染的物品,一旦感染应尽早就诊,接受更积极的治疗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