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因母婴血型不合致母亲产生血型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引发溶血,有ABO和Rh血型不合等情况,临床表现有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可通过血型和血清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光照、药物、换血疗法,需对高危孕妇孕期干预及新生儿加强护理,多数预后好,少数严重者可致后遗症,要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一、定义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
二、发病机制
母婴血型不合:常见的如ABO血型不合以及Rh血型不合等。以ABO血型不合为例,母亲多为O型血,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时,母亲体内的抗A或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发溶血。Rh血型不合中,Rh阴性母亲孕育了Rh阳性胎儿,首次妊娠时,胎儿红细胞少量进入母体,母体产生少量抗体,一般不引起胎儿发病;但在再次妊娠时,尤其是胎儿仍为Rh阳性时,母体快速产生大量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三、临床表现
黄疸: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黄疸进展迅速,程度较重。这是因为溶血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
贫血:轻度贫血时可能仅有面色稍苍白,重度贫血时可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表现。溶血使红细胞破坏增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
肝脾肿大:由于溶血产物刺激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性增生,可出现肝脾肿大,尤其是Rh溶血病患儿较为明显。
四、诊断方法
血型检查:检测母亲和胎儿的血型,若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或母亲为Rh阴性血,胎儿为Rh阳性血,提示有血型不合的可能。
血清学检查
抗体检测:母亲血清中可检测到相应的血型抗体,如ABO血型不合时,母亲血清中抗A或抗B抗体效价升高;Rh血型不合时,检测母亲血清中的抗Rh抗体。
胆红素测定: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间接胆红素水平可升高,了解胆红素变化情况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红细胞相关检查: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增高,提示存在溶血情况。
五、治疗原则
光照疗法:通过光照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是降低血清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适用于大部分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尤其对于胆红素轻度升高的患儿。
药物治疗:使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可封闭巨噬细胞的Fc受体,减少红细胞破坏。
换血疗法: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如ABO溶血病患儿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20mg/dl),Rh溶血病患儿有早期胆红素脑病表现时,需进行换血疗法,以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换出致敏红细胞和抗体,纠正贫血。
六、预防措施
对于有血型不合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母亲为O型血,父亲为A型、B型或AB型;母亲为Rh阴性血等情况,在孕期应进行血型抗体检测。若发现抗体效价异常,可在孕期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如中药治疗等,降低胎儿发生溶血病的风险。
产妇产后应注意观察新生儿黄疸情况,若出现黄疸早、进展快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新生儿溶血病并进行治疗。
七、特殊人群(新生儿)护理要点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尿布,避免尿液、粪便等刺激皮肤。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换尿布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擦伤皮肤。
黄疸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变化,若黄染迅速加重或出现拒奶、嗜睡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
喂养护理: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喂养,促进胎便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于吸吮无力的新生儿,可采用滴管喂养或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供给。
八、预后情况
大多数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预后良好,黄疸可消退,贫血也能得到纠正。但少数病情严重的患儿可能会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胆红素脑病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运动障碍等。因此,对于新生儿溶血病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