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可能出现多种皮肤病变,包括皮肤瘙痒(因代谢废物蓄积、甲状旁腺激素升高等致全身不同程度瘙痒)、皮肤颜色改变(如肤色黝黑,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贫血及黑色素代谢异常;或苍白,因贫血致血红蛋白降低)、皮肤干燥(因水分调节功能异常致皮肤粗糙脱屑)、皮肤溃疡(因营养不良、免疫低下、外周血管病变致皮肤出现经久不愈破溃)。
一、皮肤瘙痒
1.发生机制
肾功能衰竭时,肾脏排泄功能下降,体内蓄积的尿素等代谢废物会经皮肤排出,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同时,肾功能衰竭患者常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激素(PTH)升高可导致皮肤瘙痒,PTH升高会使皮肤中钙沉积增加,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肾功能衰竭导致皮肤瘙痒的机制与成人基本相似,但儿童的皮肤较薄嫩,可能更容易受到刺激,且儿童表达瘙痒的方式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在性别方面,尚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皮肤瘙痒机制的不同,但不同性别的患者对瘙痒的耐受和应对方式可能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卧床的肾功能衰竭患者皮肤瘙痒可能更明显,因为皮肤长时间不透气、局部压迫等因素会加重瘙痒。有基础病史的肾功能衰竭患者,如本身有皮肤疾病史的,皮肤瘙痒可能更复杂。
2.表现
皮肤瘙痒可累及全身,瘙痒程度轻重不一,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瘙痒,而有的患者瘙痒剧烈,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
二、皮肤颜色改变
1.肤色黝黑
发生机制:肾功能衰竭患者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减少,导致贫血,同时黑色素代谢异常,使得皮肤黝黑。EPO减少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机体处于慢性缺氧状态,进而影响黑色素的代谢过程。
表现:面部、四肢等部位皮肤颜色较正常黝黑,不同年龄、性别的肾功能衰竭患者均可出现,但儿童可能因为本身肤色较浅,肤色黝黑的表现相对更明显。生活方式上,如果患者同时有营养不良等情况,可能会加重肤色黝黑的程度。有贫血病史的肾功能衰竭患者肤色黝黑可能更为显著。
2.苍白
发生机制:肾功能衰竭导致贫血,血红蛋白降低,皮肤黏膜呈现苍白表现。
表现:面色、甲床等部位苍白,儿童肾功能衰竭出现苍白时,由于儿童皮肤薄,可能更易观察到甲床等部位的苍白;女性患者可能在月经等生理因素影响下,贫血相关的苍白表现可能与非肾功能衰竭的贫血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血红蛋白降低导致的皮肤颜色改变。
三、皮肤干燥
1.发生机制
肾功能衰竭患者皮肤的水分调节功能异常,汗腺分泌减少等因素导致皮肤干燥。肾脏功能受损影响了体内的水盐平衡和代谢,进而影响皮肤的正常保湿功能。
表现:皮肤表面粗糙、脱屑,儿童肾功能衰竭患者皮肤干燥可能会引起不适,因为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干燥的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皮肤干燥可能更明显,因为老年人皮肤本身就相对干燥,加上肾功能衰竭的影响,会进一步加重;女性患者在更年期等激素变化时期,皮肤干燥可能会因肾功能衰竭而加重;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的肾功能衰竭患者皮肤干燥会更严重;有基础皮肤疾病的肾功能衰竭患者皮肤干燥可能会叠加,加重皮肤问题。
四、皮肤溃疡
1.发生机制
肾功能衰竭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外周血管病变等,这些因素导致皮肤容易发生溃疡。营养不良会使皮肤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外周血管病变影响皮肤的血液供应,从而增加皮肤溃疡的发生风险。
表现:皮肤出现破溃、经久不愈的创面,儿童肾功能衰竭发生皮肤溃疡时,由于儿童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有感染等因素,溃疡可能发展较快;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皮肤溃疡愈合能力差,更容易出现长期不愈合的情况;不同性别患者在皮肤溃疡的发生和发展上可能没有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在外观关注等方面对皮肤溃疡更敏感;生活方式上,长期卧床、局部受压的肾功能衰竭患者更容易发生皮肤溃疡;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肾功能衰竭患者,皮肤溃疡的发生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