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腰部疼痛(多数先出现持续性钝痛,急性期剧痛,腹压增加时加剧)、下肢放射性疼痛(从臀部放射至下肢,单侧多见,夜间重)、运动功能障碍(腰部活动受限,下肢肌力下降)、感觉异常(麻木、感觉过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下肢发冷、肌肉萎缩),且儿童、老年人、女性在急性期有不同特点。
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或足底等部位。一般为单侧下肢疼痛,如突出物在中央偏一侧,可出现双侧下肢交替疼痛。疼痛性质多为放射性刺痛或麻木痛,严重时患者会感觉下肢有电击样剧痛,夜间疼痛往往会加重。这是因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根受到刺激或损伤,引发神经支配区域的放射性疼痛。
运动功能障碍
腰部活动受限:患者腰部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动作均会受限,尤其是前屈受限较为明显。这是由于腰部疼痛以及椎间盘突出对周围组织的刺激,使得腰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影响了腰部的正常活动。例如,患者可能无法自如地弯腰拾取物品,在转身时也会感到困难。
下肢肌力下降:随着病情发展,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加重,可能会导致下肢相应肌肉的肌力下降。比如,胫前肌、腓骨长肌等肌肉肌力下降时,患者会出现足背伸无力,行走时容易拖地;股四头肌肌力下降则会表现为抬腿无力等。肌力下降的程度因神经根受压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
感觉异常
麻木感: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域会出现麻木感,常见于小腿外侧、足背、足底及臀部等部位。麻木的程度可轻可重,有的患者仅感觉轻微麻木,有的则感觉麻木较为明显,如同有一层异物覆盖。麻木的产生是因为神经根受到压迫后,神经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感觉异常。
感觉过敏:在疾病初期,部分患者受累神经支配区域可能会出现感觉过敏现象,即对痛觉、触觉等刺激的敏感性增强。例如,轻轻触碰皮肤就会感觉疼痛较为明显,这种感觉过敏是神经根受到刺激后的一种早期反应。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下肢发冷:突出的椎间盘压迫交感神经纤维,可能会导致下肢血管收缩,出现下肢发冷的症状。患者会感觉下肢比健侧温度低,尤其是在冬季或气温较低时更为明显。这是因为交感神经受到影响后,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导致下肢血液循环障碍。
肌肉萎缩:长期的神经根受压会影响神经对肌肉的营养和支配,若病情持续不缓解,可能会导致下肢相应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比如,小腿肌肉萎缩时,患者的小腿会变细,肌肉力量进一步下降,行走能力受到更严重的影响。一般来说,肌肉萎缩在病情较长时间后才会逐渐显现。
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腰椎间盘突出相对较少见,但急性期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多因外伤等因素导致椎间盘突出,急性期可能除了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外,可能会更难以准确表述疼痛部位,常表现为哭闹不安、下肢活动减少等。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处理时需特别谨慎,避免过度医疗,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的椎间盘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可能因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老年人: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表现可能不典型,腰部疼痛可能不如年轻人剧烈,但下肢放射性疼痛可能更为突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腰椎退变等,这会增加病情的复杂性。在处理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尽量采用保守治疗为主的方法,如卧床休息、物理治疗等,同时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生理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导致腰部肌肉紧张度增加,使疼痛症状加重;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腰部负担加重,椎间盘突出急性期的疼痛等症状可能会更明显,而且在处理妊娠期腰椎间盘突出时,要格外注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治疗方法,多以保守治疗为主,如适当的卧床休息、轻柔的物理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