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牙龈出血常见原因包括口腔局部的牙龈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青少年高发,与口腔卫生习惯差有关)和牙结石(各年龄段都可能因口腔自洁能力下降等形成,刺激牙龈致出血),以及全身性的血液系统疾病(各年龄段都可能涉及,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和内分泌紊乱(女性青春期、妊娠期易出现,青春期因激素变化,妊娠期因孕激素升高致牙龈易出血)。应对措施有改善口腔卫生,包括正确刷牙(用软毛牙刷和巴氏刷牙法)和使用牙线;针对全身性因素处理,血液系统疾病需就医做相关检查并治疗,内分泌紊乱者青春期随内分泌稳定、妊娠期产后激素恢复正常,妊娠期严重出血可在医生评估下局部治疗但避免用影响胎儿药物。
一、刷牙牙龈出血的常见原因
(一)口腔局部因素
1.牙龈炎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和青少年相对高发,这与他们口腔卫生维护相对较差有关。生活方式上,口腔卫生习惯不良,如不按时刷牙、刷牙方法不正确等,会导致牙菌斑、牙结石堆积。牙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长期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在刷牙时受到机械刺激就容易出血。例如,研究表明,长期不注意口腔清洁的人群,牙龈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口腔卫生良好者。
对于儿童,家长应帮助其养成正确刷牙习惯,每天早晚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青少年自身要提高口腔卫生意识,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2.牙结石
牙结石是由牙菌斑、食物残渣等钙化形成的坚硬物质,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红肿、脆弱,刷牙时易出血。年龄较大人群由于口腔自洁能力下降,更容易形成牙结石。生活方式上,饮食习惯偏精细、口腔清洁不彻底等都可能促进牙结石形成。对于牙结石导致的牙龈出血,需要进行专业的口腔清洁,如洗牙等。
(二)全身性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都可能涉及,比如儿童白血病、成人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生活方式与血液系统疾病关系相对不直接,但病史中如果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等需要特别关注。例如,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同时牙龈组织可能有白血病细胞浸润,使得牙龈出血倾向增加,刷牙时容易出血且不易止住。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刷牙时要特别轻柔,避免过度刺激牙龈。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刷牙时牙龈容易出血,需要针对原发血液疾病进行治疗。
2.内分泌紊乱
女性在青春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易出现内分泌紊乱。青春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可能导致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出血;妊娠期女性由于孕激素水平升高,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牙龈肿胀,刷牙时易出血,这被称为妊娠期牙龈炎。对于妊娠期女性,要更加注重口腔卫生,轻柔刷牙,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口腔护理。
二、应对措施
(一)改善口腔卫生
1.正确刷牙
选择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照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然后转动牙刷,每个部位刷8-10次,依次刷完所有牙齿的唇颊面、舌腭面和咬合面。儿童可以在家长帮助下学习正确刷牙方法,家长要监督儿童每天早晚刷牙。
2.使用牙线
每天使用牙线清洁牙齿邻面,清除牙菌斑和食物残渣,尤其是牙龈乳头处,能有效预防和改善牙龈出血情况。对于年龄较大儿童,在家长指导下学习使用牙线。
(二)针对全身性因素的处理
1.血液系统疾病
如果怀疑有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牙龈出血,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由血液科医生进行相应治疗。例如,白血病患者需要进行化疗等综合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提升血小板的药物等。
2.内分泌紊乱
青春期女性随着内分泌逐渐稳定,牙龈出血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妊娠期女性在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牙龈出血情况大多会减轻,但产后仍要注意口腔卫生。如果妊娠期牙龈出血严重,可在医生评估下进行适当的口腔局部治疗,但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