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炎通过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综合评估诊断,临床表现有慢性疼痛、局部压痛、肌肉紧张与活动受限;体格检查包括触诊找压痛点等及牵拉试验;超声和MRI可显示筋膜结构病变;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炎症标志物无特异性。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特殊人群如孕妇诊断需谨慎。
一、临床表现评估
1.疼痛特点
慢性疼痛:筋膜炎患者多表现为慢性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酸痛、胀痛等,疼痛程度一般不太剧烈,但会持续存在,且常在晨起或长时间不活动后加重,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劳累后又会复发。例如,腰背部筋膜炎患者可能会在早晨起床时感觉腰背部僵硬、疼痛,活动一段时间后有所减轻,但如果白天长时间久坐或弯腰劳作,疼痛又会加重。
局部压痛:在病变的筋膜部位常可触及明显的压痛点,这些压痛点通常比较固定,按压时患者会有较为明显的疼痛反应,而且有时可摸到皮下结节,结节大小不一,一般直径在几毫米至1厘米左右。比如,足底筋膜炎患者在足底内侧靠近足跟处常有固定的压痛点。
2.肌肉紧张与活动受限
肌肉紧张:由于筋膜的炎症刺激,相应部位的肌肉可能会出现反射性紧张,触摸时肌肉较硬。以颈肩筋膜为例,颈肩筋膜炎患者的颈部或肩部肌肉可能会紧张,用手触摸能感觉到肌肉较僵硬。
活动受限:根据病变部位不同,活动受限程度有所差异。若为上肢筋膜炎症,可能会影响上肢的上举、外展等动作;若为下肢筋膜炎症,会影响行走、下蹲等活动。例如,臀部筋膜炎患者在行走时可能会出现跛行,下蹲困难。
二、体格检查
1.触诊检查
医生会对疑似筋膜炎的部位进行细致触诊,除了寻找压痛点和皮下结节外,还会观察筋膜部位是否有肿胀、增厚等情况。比如在检查腰部筋膜时,会触摸腰部筋膜区域的厚度、质地等,与正常部位进行对比。
2.特殊试验
牵拉试验:对于某些部位的筋膜炎,可进行牵拉试验来辅助诊断。例如,对于跟腱周围筋膜炎,牵拉跟腱时患者会出现疼痛;对于颈肩筋膜炎,牵拉颈部肌肉时也可能诱发疼痛。通过这些试验可以初步判断筋膜是否存在炎症及炎症的严重程度。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可以清晰显示筋膜的结构,能发现筋膜增厚、回声改变等情况。在超声下,筋膜炎患者的病变筋膜可能表现为筋膜增厚,内部回声不均匀等。例如,对肩部筋膜炎进行超声检查时,可观察到肩部筋膜的异常改变,有助于辅助诊断筋膜炎。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更准确地显示筋膜的病变情况。它可以发现筋膜的水肿、渗出等炎症表现。在MRI图像上,筋膜炎区域可能会呈现出异常信号,如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等,对于早期和不典型的筋膜炎诊断有重要价值。比如,对于深部组织的筋膜炎,MRI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和程度。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一般情况下,筋膜炎患者的血常规无明显异常改变。但在合并感染等特殊情况时,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不过,这并不是筋膜炎诊断的主要依据,而是用于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
2.炎症标志物
部分筋膜炎患者可能会有C反应蛋白(CRP)轻度升高或血沉轻度加快等情况,但这些指标的变化缺乏特异性,不能单纯依靠它们来确诊筋膜炎,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例如,在一些慢性筋膜炎患者中,CRP可能会有轻度升高,但升高幅度一般不大,而且需要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的炎症标志物异常。
通过以上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才能较为准确地确定是否患有筋膜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表现上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患肌肉筋膜部位筋膜炎的概率相对较高,而儿童患筋膜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也需要按照上述诊断方法进行全面评估。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患筋膜炎时,在检查和诊断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检查方法或药物等,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仔细的体格检查和相对安全的影像学检查来辅助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