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涉及免疫介导炎症反应和非免疫介导肾脏损伤两方面。免疫介导炎症反应起始因素多为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肾小球激活炎症介质致损伤,不同年龄性别有免疫功能差异,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及既往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可影响;非免疫介导肾脏损伤由高血压致肾小球内高压、高蛋白饮食增滤过负担、高脂血症致脂质沉积等引起,不同年龄性别在相关因素影响下有差异,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及既往相关病史会加重损伤促进慢性化。
年龄性别因素: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均可发病,但在免疫功能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免疫介导炎症反应的特点可能与成人不同;女性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免疫紊乱方面可能有一定特点,相对更容易因自身免疫相关的免疫复合物形成而引发慢性肾小球肾炎,但这并非绝对,只是在疾病发生发展的免疫机制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人群易感性差异。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免疫功能,增加免疫介导炎症反应的风险。如长期劳累、熬夜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机体更易受到病原体侵袭或自身免疫调节失衡,促进免疫复合物形成和沉积;吸烟等不良习惯也可能影响机体的炎症状态和免疫功能,干扰免疫介导炎症反应的进程,增加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或病情进展的可能性。
病史关联:既往有感染病史尤其是反复感染的患者,如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未彻底治愈,残留的免疫复合物可能持续在肾小球沉积,不断刺激炎症反应,进而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存在异常,更容易出现自身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并沉积在肾小球,引发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过程,导致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
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伤
发病机制: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内高压,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压力增高,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影响肾小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长期高血压状态会逐渐引起肾小球硬化等病变,参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展;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小球的滤过负担,过多的蛋白质滤过可损伤肾小球上皮细胞等,导致肾小球损伤逐渐慢性化;高脂血症可引起肾小球内脂质沉积,影响肾小球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促进肾小球硬化等病理改变,这些非免疫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导致肾脏持续损伤,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年龄性别因素:对于高血压相关的非免疫介导损伤,不同年龄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不同,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高,更易因高血压导致肾脏损伤进而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性别方面,虽然总体上高血压的性别差异不是绝对导致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关键,但在一些特定情况或长期高血压影响下,不同性别可能在肾脏对高血压损伤的易感性上存在一定个体差异,但并非主要决定因素。高蛋白饮食和高脂血症相关的非免疫损伤,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在饮食摄入和代谢方面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高蛋白饮食的接受程度和代谢情况与成人不同,成人中不同性别在饮食偏好和血脂代谢特点上可能有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影响非免疫介导肾脏损伤的发生和发展,但相对免疫介导因素,非免疫因素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更多是通过加重已存在的肾脏损伤来促进慢性化进程。
生活方式影响: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如长期高蛋白、高脂饮食是常见的生活方式因素,会明显增加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伤风险;长期高盐饮食可导致高血压,进而通过高血压途径加重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伤;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易导致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情况,从而促进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伤向慢性肾小球肾炎发展。
病史关联: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容易因高血压导致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伤逐步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有高脂血症病史且未有效控制血脂的患者,由于高脂血症持续存在,会不断通过影响肾小球代谢等非免疫途径损伤肾脏,增加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有高蛋白饮食相关肾脏基础病变的患者,如本身已有轻度肾小球损伤,长期高蛋白饮食会进一步加重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伤,促使病情向慢性肾小球肾炎方向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