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钾性肾病由钾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致钾缺乏引发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病因含钾摄入不足与丢失过多,临床表现有肾脏及全身方面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补钾及治原发病,预防需合理饮食与定期监测,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钾摄入不足:常见于长期禁食、厌食、偏食等情况,例如一些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长时间不能正常摄入含钾食物,容易引发钾缺乏,进而影响肾脏功能。
钾丢失过多
胃肠道丢失:严重呕吐、腹泻、持续胃肠减压等,如频繁的剧烈呕吐导致大量消化液丢失,其中含有丰富的钾离子,长期如此会造成钾丢失过多。例如婴幼儿腹泻严重时,如果没有及时补充钾,就可能引发缺钾性肾病。
肾脏丢失:某些肾脏疾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范可尼综合征等)、长期使用某些利尿剂(如呋塞米等)等都可导致肾脏排钾增多。比如长期应用呋塞米进行利尿消肿治疗的患者,如果不注意补钾,就容易出现钾丢失过多的情况。
二、临床表现
肾脏方面表现
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多尿,尤其是夜尿增多,这是因为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不能有效地浓缩尿液。例如患者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多于正常,尿量也增多。
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可表现为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出现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有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全身表现:主要是低钾血症相关表现,如肌肉无力、软瘫、心律失常等。轻度低钾时患者可能仅有四肢酸软,严重低钾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衰竭,心脏方面可出现心跳加快、心律失常等,像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三、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钾测定: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可诊断为低钾血症,但需排除标本溶血等因素干扰,因为标本溶血可使血钾假性升高。
尿液检查:尿比重降低、尿pH异常等,若存在肾小管性酸中毒,尿pH可大于6。
肾功能检查: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肾功能损害相关指标异常。
影像学检查:肾脏B超等检查可了解肾脏形态结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肾脏体积改变等情况。
四、治疗及预防
治疗
补充钾:根据患者低钾的严重程度补充钾剂,一般可通过口服或静脉途径补钾。但补钾过程需谨慎,避免高钾血症等并发症。例如轻度低钾可口服氯化钾等钾剂,严重低钾需静脉补钾,但要控制补钾速度和浓度。
治疗原发病:针对引起钾丢失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治疗胃肠道疾病、调整导致肾脏排钾增多的药物等。
预防
合理饮食:保证饮食中钾的正常摄入,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橘子、肉类、豆类等。对于存在钾丢失风险的人群,如长期腹泻者、服用利尿剂者等,更要注意饮食中钾的补充。
定期监测:对于有钾丢失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监测血钾及肾功能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钾缺乏及肾脏损害情况并及时处理。例如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应定期复查血钾和肾功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发生缺钾性肾病,由于其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钾的调节能力较弱。在补钾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血钾变化,避免补钾过快、过多导致高钾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同时,儿童若存在腹泻等导致钾丢失的情况,要及时补液补钾,防止影响生长发育和肾脏功能。例如婴幼儿腹泻时,要根据体重等计算补钾量和补液量,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补充。
老年人:老年人肾脏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减退,对钾的调节功能也下降。在发生缺钾时,更容易出现肾脏功能进一步损害,且老年人对低钾、高钾的耐受性较差。所以老年人若出现钾代谢异常相关情况,如长期服用可能导致钾丢失的药物时,要加强血钾监测,一旦发现钾异常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综合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因为老年人往往还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补钾等治疗时需全面考虑。
孕妇:孕妇在孕期对钾的需求增加,若发生缺钾性肾病,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例如钾缺乏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所以孕妇若存在钾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的情况,要及时补充钾,并且在补钾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