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需进行一般治疗,包括休息活动、饮食调整;控制高血压和尿蛋白,选合适降压药并达目标血压;对有高凝等情况者抗凝抗血小板;避免感染、劳累等加重肾损害因素;可在正规医师指导下用中药辅助治疗,各方面需根据不同人群(儿童、女性、有基础病史者等)特点合理实施以维持肾脏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慢性肾炎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运动,如散步等,避免剧烈运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这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和提高免疫力,但过度劳累可能加重病情。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休息,避免长时间玩耍过度消耗体力;女性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适度活动,但要避免经期过度劳累;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运动需更加谨慎,要根据自身基础病控制情况调整活动强度。
2.饮食调整:
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肾功能正常时,蛋白质摄入量约0.8-1.0g/(kg·d),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瘦肉、蛋清、牛奶等;肾功能不全时,需限制蛋白质摄入,一般为0.6-0.8g/(kg·d),优质蛋白比例应更高,这样可减少肾脏负担,延缓肾功能恶化。儿童患者蛋白质需求要满足生长发育,但也要注意控制量;女性患者若同时有其他健康问题如骨质疏松,要在蛋白质控制的基础上注意钙等营养物质补充;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肾病相关的慢性肾炎,要同时考虑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入。
钠盐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小于3g,水肿明显时应小于2g,减少水钠潴留,减轻水肿和高血压。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咸食物,培养清淡口味;女性患者要注意隐藏在各种加工食品中的钠盐;有高血压的慢性肾炎患者更要严格限制钠盐摄入。
水分摄入: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尿量正常、无水肿时,水分摄入不必严格限制;水肿、少尿时,需限制水分摄入,一般每日入量为前一日尿量加500ml左右。
二、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
1.降压药物选择: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贝那普利等,这类药物不仅可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这类药物需非常谨慎,要严格评估肾功能和血压情况,因为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女性患者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使用需咨询医生,避免对胎儿等产生不良影响;有肾功能严重减退、高钾血症等情况的患者要慎用。
2.血压控制目标:一般尿蛋白≥1g/d者,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尿蛋白<1g/d者,血压控制可放宽至130/80mmHg以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有助于延缓慢性肾炎进展。
三、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对于有明显高凝状态或肾活检提示有大量凝血块的患者,可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双嘧达莫、阿司匹林等,有助于改善肾脏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但要注意药物的出血风险等不良反应。儿童患者使用这类药物需权衡利弊,严格掌握适应证;女性患者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使用要评估出血风险;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禁用。
四、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
避免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等加重肾损害的因素。感染可诱发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加重病情;劳累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影响肾脏功能;妊娠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尤其是原有慢性肾炎的女性患者妊娠风险较高;肾毒性药物会直接损害肾脏细胞,导致肾功能恶化。儿童患者要注意预防呼吸道等感染,避免过度劳累;女性患者计划妊娠时需咨询医生评估肾脏情况;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使用可能肾损害的药物。
五、中医中药治疗
一些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可能对慢性肾炎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如黄芪等,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轻蛋白尿等,但需在正规中医医师指导下使用,要注意中药的质量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儿童患者使用中药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使用中药需咨询中医医师;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考虑中药与基础病用药的相互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