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可通过休息与制动、物理治疗、康复锻炼、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及药物辅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防治。休息时避免加重腰部负担动作,选合适床垫;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理疗等;康复锻炼有核心肌群和腰部伸展锻炼;要纠正不良姿势和运动习惯;疼痛明显可在医生评估下用非甾体抗炎药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情况。
一、休息与制动
腰肌劳损患者首先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长时间弯腰、久坐、久站等加重腰部负担的动作。对于从事久坐工作的人群,每工作1小时左右应起身活动5-10分钟,做一些简单的腰部伸展动作,如站立位双手叉腰,缓慢左右旋转腰部等,以缓解腰部肌肉紧张。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腰肌劳损加重,休息时可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
二、物理治疗
1.热敷:
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腰部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够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例如,研究表明,热敷可以使腰部肌肉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为肌肉组织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损伤修复。对于女性腰肌劳损患者,在月经期间热敷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同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
2.按摩:
由专业人员进行腰部按摩,按摩师可以采用揉、按、推等手法,放松腰部紧张的肌肉。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比如,揉法可以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在腰部肌肉上进行环形揉动,每次揉动3-5分钟,能够有效缓解肌肉粘连和紧张。儿童一般不建议进行腰部按摩,除非是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认为有必要且采用非常轻柔的手法,但儿童发生腰肌劳损相对较少,主要与不良姿势等因素有关。
3.理疗:
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红外线照射可以透过皮肤,被组织吸收后产生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超声波治疗则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促进腰部组织的代谢和修复。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进行理疗时,要注意监测局部皮肤情况,因为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对温度等刺激的感知不敏感,容易烫伤。
三、康复锻炼
1.核心肌群锻炼:
平板支撑是一种有效的核心肌群锻炼方法,患者可呈俯卧位,双肘弯曲支撑在地面上,肩膀和肘关节垂直于地面,双脚踩地,身体离开地面,躯干伸直,头部、肩部、胯部和踝部保持在同一平面,坚持30-60秒为一组,每天可进行3-5组。对于老年人,平板支撑的时间和强度要适当降低,可从10秒左右开始逐渐增加。
仰卧位屈膝抬臀也是一种简单的锻炼方式,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然后将臀部抬起,使腰部、腹部肌肉收紧,坚持5-10秒后放下,每次做10-15次,每天3-4组。孕妇由于身体特殊情况,一般不建议进行这种高强度的康复锻炼,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温和的腰部放松动作。
2.腰部伸展锻炼:
站立位体前屈,双脚与肩同宽,缓慢向前弯曲腰部,双手尽量触摸双脚,保持10-15秒后缓慢起身,重复10-15次。青少年进行腰部伸展锻炼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弯曲,防止对脊柱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四、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1.姿势调整:
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要保持正确,坐姿时应保持腰部挺直,臀部尽量靠在椅子背上,使腰部有良好的支撑;站姿时要挺胸收腹,双肩放松,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对于学生群体,要注意课桌和座椅的高度匹配,避免长时间弯腰伏案学习,每节课间都要进行适当的腰部活动。
2.运动注意事项:
进行体育锻炼前要充分热身,如慢跑5-10分钟,活动腰部、膝关节等部位,减少运动中腰肌劳损的发生风险。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避免进行对腰部冲击较大的运动,如剧烈的球类运动中过度的急停急转等动作。老年人在选择运动时,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五、药物辅助(仅提及药物名称)
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但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这类药物,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风险,需谨慎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