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无尿期有其定义、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诊断依据及监测指标。定义是急性肾功能衰竭中尿量显著减少甚至无尿阶段,成人24小时尿量<400ml为少尿、<100ml为无尿;发生机制包括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肾小管损伤;临床表现有尿量变化、水中毒、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钠等)、代谢性酸中毒;儿童易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且病情变化快,老年人易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诊断依据是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监测指标有尿量、肾功能指标、电解质、液体平衡等。
发生机制
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多种因素可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如肾灌注压下降(见于大量失血、脱水等情况),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另外,肾内血管收缩因子(如血管紧张素Ⅱ等)增多,肾内血管舒张因子(如前列腺素等)减少,也会影响肾血流,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例如,在休克状态下,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灌注不足,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
肾小管损伤:缺血、毒素等因素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和肾小管阻塞。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其对钠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同时肾小管腔可被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阻塞,使肾小管内压力增高,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从而引起少尿无尿。比如,横纹肌溶解症时释放大量肌红蛋白,可堵塞肾小管导致少尿无尿。
临床表现
尿量变化:少尿或无尿是最突出的表现,成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小儿尿量低于0.5ml/(kg·h)即为少尿,低于0.2ml/(kg·h)即为无尿。
水中毒:由于尿量减少,水分排出不足,加之体内代谢产生水分,可导致水潴留,引起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肺水肿等。例如,患者可出现全身水肿,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肺水肿表现。
电解质紊乱
高钾血症:是少尿无尿期最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之一。因为肾排钾减少,同时组织分解代谢增加、酸中毒等可使细胞内钾释放到细胞外,导致血钾升高。高钾血症可引起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致心脏骤停。
低钠血症:由于肾小管重吸收钠功能障碍,以及水潴留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患者可出现低钠血症相关表现,如乏力、嗜睡、意识障碍等。
其他电解质紊乱:还可能出现高磷、低钙等电解质紊乱,高磷血症可引起转移性钙化等,低钙血症可导致手足抽搐等。
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酸性代谢产物排出减少,同时体内固定酸产生增加,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出现深大呼吸、意识障碍等表现。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在少尿无尿期更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且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监测儿童的尿量、体重、生命体征等。例如,婴儿对体液变化更敏感,需严格记录出入量,控制液体入量,避免因补液不当加重水肿或导致水中毒等并发症。同时,儿童的肾脏代偿能力较成人差,对于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如肾前性的严重脱水、肾性的肾小球肾炎等,要积极寻找并处理原发病因,且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肾功能储备下降,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无尿期,更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要注意监测老年人的肾功能、电解质、心功能等。由于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器官功能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在处理高钾血症时,要更谨慎地选择治疗措施,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心脏传导系统的退行性变,高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更大。
诊断与监测
诊断依据: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病史方面要了解是否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诱因,如休克、肾毒性药物使用、严重感染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迅速升高)、电解质、血气分析等。
监测指标
尿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肾功能指标:定期监测血肌酐、尿素氮等,了解肾功能变化情况。
电解质:密切监测血钾、钠、钙、磷等电解质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电解质紊乱。
液体平衡:监测体重、中心静脉压等,评估液体平衡状态,指导补液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