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包括肾脏自身疾病和肾外因素。肾脏自身疾病有肾小球疾病(如各类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疾病(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盂肾炎等);肾外因素有血容量不足、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药物肾毒性、感染、尿路梗阻等,不同人群在不同肾外因素影响下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情况各有特点。
一、肾脏自身疾病
1.肾小球疾病:各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以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狼疮性肾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影响肾脏的滤过等功能,进而引发肾功能衰竭。例如狼疮性肾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的肾小球,造成肾小球炎症、损伤,长期发展可使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2.肾小管-间质疾病:急性肾小管坏死是常见的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肾小管-间质疾病类型,常由缺血、肾毒性物质(如某些药物、重金属等)引起。肾毒性物质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影响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等功能,进而影响肾脏整体功能。比如使用某些具有肾毒性的抗生素后,可能会引起肾小管急性损伤,若损伤严重且未及时处理,就可能发展为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也是肾小管-间质疾病的一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盂和肾间质的慢性炎症,炎症反复刺激会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影响肾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引起肾功能衰竭,这种情况在女性中相对更常见,与女性尿道短等生理结构特点有关,且患者往往有反复尿路感染病史。
二、肾外因素
1.血容量不足: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严重脱水等导致血容量不足时,肾脏灌注压降低,肾脏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例如严重外伤导致大量失血,若未能及时补充血容量,肾脏血液灌注不足,就可能引发肾功能衰竭。老年人由于自身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在出现脱水等情况时更容易发生血容量不足进而影响肾功能。
2.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内高压,引起肾小球动脉硬化,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逐渐影响肾脏功能。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逐渐发展为肾功能衰竭,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风险更高。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同时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肾静脉压升高,影响肾脏血流和滤过功能。例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肾脏血液供应减少,长期可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增加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
3.药物肾毒性:某些药物具有肾毒性,长期或不当使用可损害肾脏。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服用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肾脏血流灌注,还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直接损伤肾小管细胞,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等,进而导致肾功能衰竭。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肾毒性的易感性不同,老年人由于肾功能本身有所减退,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使用肾毒性药物时更易出现肾功能损害。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肾毒性的耐受能力更差,应特别谨慎使用可能有肾毒性的药物。
4.感染: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等,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炎症介质释放,引起肾脏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同时感染相关的毒素等也可直接损伤肾脏。例如败血症患者,细菌及其毒素可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若感染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能引发肾功能衰竭。孕妇在孕期发生严重感染时,由于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肾脏负担加重,更容易出现肾功能损害进而发展为肾功能衰竭,需要特别关注孕期感染的情况并及时处理。
5.尿路梗阻: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狭窄等,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脏的正常结构。长期尿路梗阻可引起肾积水,压迫肾实质,导致肾实质萎缩、肾功能减退。例如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前列腺增生可导致尿路梗阻,若长期不治疗,会逐渐影响肾脏功能,增加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儿童尿路梗阻可能由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原因引起,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否则会影响儿童肾脏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