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是身体局部长期受压致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坏死,相关因素有力学因素、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营养状况、年龄因素,好发于仰卧、侧卧位、俯卧位的相应部位,临床表现分四期,预防需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护理要依分期进行相应处理及密切观察变化。
褥疮又称压疮,是由于身体局部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和皮下组织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多发生于无肌肉包裹或肌肉层较薄、骨隆突处及受压的部位。
发生的相关因素
力学因素: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是导致褥疮发生的主要力学因素。压力是造成褥疮的最主要因素,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超过2小时,就可能引起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例如,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髋部等长时间受到压迫,容易引发褥疮;摩擦力如皮肤被床单、衣服等擦伤,会损害皮肤的保护性屏障;剪切力则类似于两层组织间的滑行,产生机械性血管扭曲,影响血液供应,常见于半卧位时身体下滑,皮肤与床铺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加上剪切力作用。
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皮肤经常受汗液、尿液、粪便等的刺激,会导致皮肤酸碱度改变,表皮角质层的保护能力减弱,皮肤组织破溃,容易引发褥疮。比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若不能及时清理,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就易发生褥疮。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是褥疮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蛋白质缺乏会导致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一旦受压,骨隆突处皮肤要承受的压力就会增大,容易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发生褥疮。例如,老年人、长期患病卧床的患者、患有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严重糖尿病等)的患者,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身体营养状况差,更易发生褥疮。
年龄因素:老年人皮肤松弛、弹性差、皮下脂肪萎缩、肌肉退化,皮肤血液循环功能较差,对外部压力的耐受性降低,所以老年人发生褥疮的风险相对较高。而儿童皮肤较娇嫩,但一般由于活动相对较多、皮肤血液循环良好等因素,发生褥疮的几率相对较低,但如果有长期固定体位等情况也可能发生。
好发部位
仰卧位:好发于枕骨粗隆、肩胛部、肘部、脊椎体隆突处、骶尾部及足跟部等。其中骶尾部最为常见,因为人体仰卧时,骶尾部是身体重量主要的支撑部位,长期受压易发生褥疮。
侧卧位:好发于耳廓、肩峰、肋骨、肘部、髋部、膝关节的内外侧及内外踝处。
俯卧位:好发于面颊部、耳廓、肩部、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嵴、膝部及足尖处等。
临床表现
Ⅰ期褥疮:局部皮肤完整,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且压之不褪色。此期皮肤的完整性未被破坏,及时解除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症状可消失。
Ⅱ期褥疮:表皮或真皮受损,表现为部分皮层缺失,呈现为表浅的开放性溃疡,基底部呈粉红色,无坏死组织,也可能表现为一个完整或破裂的血清性水疱。
Ⅲ期褥疮:全层皮肤缺失,可见皮下脂肪,但骨骼、肌腱尚未外露,溃疡基底部有坏死组织,但尚未累及周围组织,可有潜行和窦道。
Ⅳ期褥疮:全层皮肤缺失,伴有骨骼、肌腱或肌肉外露,伤口床的某些部位有坏死组织或焦痂,常常有潜行和窦道。
预防与护理
预防方面: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定时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缩短翻身间隔时间,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患者擦身、更换床单等;使用合适的支撑物,如气垫床、减压床垫等,减轻身体局部压力;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对于大小便失禁患者,要及时清理,保持皮肤清洁。
护理方面:对于已发生的褥疮,要根据不同分期进行相应护理。Ⅰ期褥疮可通过解除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措施促进恢复;Ⅱ期褥疮要注意保护创面,避免感染,可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后用无菌敷料包扎;Ⅲ期和Ⅳ期褥疮则需要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清创、换药等处理,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等。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褥疮的变化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护理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皮肤护理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擦拭;儿童发生褥疮时要格外注意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感染,且要积极寻找导致褥疮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